职高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2006-11-24 13:36金永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职高人格道德

我校属于公立职业高中,去年高一新生招收150名,总分平均317分(包括素质、美术、体育分),我兼两个班语文课。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偏差,出口成“脏”、抄袭作业、学风懒散、上课发短信、夜间不睡白天睡、上网吧等等恶习见不鲜。我认为造成这些不良行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心理因素。自卑是他们主要的问题。我国现行考不上普高再上职业学校的选择方式决定了职高学生的自卑心理严重,他们长期生活在“失败者”(在相当一部分人眼中,职业教育仅仅是对未达到普高录取线的考生的一种“补偿”,因此把职业教育当成“失败者” 的教育)的阴影中,因此,他们心中有部分人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对职高抱有成见,认为要认真学习就不会来职高而去普高了,还有的认为通过职高去升入大学,出来也是没有出息的,于是出现“夜间不睡白天睡”、抄袭作业等在校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情形。不少学生还因未考取普高而进入职业学校而产生“自卑感”和 “抑郁症”。

二、生活因素。有的家长对孩子成长关注不够,对孩子的思想不了解;有的家长家教水平低,过度地宠爱子女。这两种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教育思想,即从物质金钱上满足孩子,在生活上不能让孩子吃苦,宁可自己节约点、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部分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强。不能适应住校生活,埋怨条件差,要自己打扫卫生,清理房间,经常向父母提超越家庭条件的过分要求,互相请客、祝生日、买高档服装,互相攀比,虚荣心强。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人生观不正确,是非观念模糊,有时行为极差。

三、思想因素。大多数学生在家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有些学生父母长期外出经商,把孩子推给爷爷奶奶,过惯了“有利先享”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家庭王子”为所欲为的做法,在思想上形成了,集体观念淡薄,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对事不尽力,对已不克制。法制法规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能力。往往出现上课自由散慢,想来上学就来,不想上学就不来,吸烟、酗酒、早恋。同学之间因一句话或看不顺眼便不舒服甚至拨拳就打等盲目冲动、争强好胜的坏行为广泛存在。

四、环境因素。如电视电影、VCD片、“有色网站”等媒体中格调低下的色情戏、暴力、抢拼等,对学生刺激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让学生受到传染。如赌博活动、一些游手好闲无业青年的滋事等。主要表现有二:①玩伴的诱使、教唆、威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同龄人的信赖性增强,对同龄人群体的归属也增强。因此,当同龄群体中有人提出一项建议时,即使自己不十分同意和情愿,也会因为顾忌友谊、哥们义气,在群体归属感的驱使下,遵从这个建议。②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获得大量的信息。传播媒介的不良内容,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五、学校因素。①如教师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手段不够科学化。对屡次违纪学生显得束手无策,单一的处罚,显得苍白无力。②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对学生评价偏向单方面的重视学生成绩。在社会、家庭中,最看重的还是成绩。有“一好百好”现象,因而常会歧视这些成绩差的学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针对上述的几个因素,我认为对职高学生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情感的对话

去年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作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指导思想。确实,道德行为的养成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学生内在的东西。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经历和由经历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心,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有道德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行为。如在灌输式德育模式下,学生做好事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或面子上好看,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德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核心作用,教育者应重视情感的培养。

二、人格的对话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塑造自身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美好人格可反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要充分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作为德育的一种美的方式。学生不会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是用两种声音在说话”的教师,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老师。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我认为,教师美好的人格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它具体体现在对知识、对事业、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上。对知识要有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事业要有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的精神;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体现对生活的热爱和高洁的修养。当然,教师的人格也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如对真善美的由衷景仰,对假恶丑的愤怒鞭挞,都可折射出人格的光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这种感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与学生是一种无声的对话。它使学生读其人感其行,滋润心田,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

三、环境的对话

“环境育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国很早就重视环境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我们要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和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和态度。学者朱小蔓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建树一个合理、向善和健康的道德文化对于道德成长至关重要。虽然今天的环境十分复杂,但是我们相信,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的。这样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刺激学生合理动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所谓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家园、乐园、花园融为一园,使学校的一切文娱体育教学设施为学生成才提供最大方便。如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布局合理的其他建筑。精神环境则是指师生间、学生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学习,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以及一种锐意进取、渴望成才、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积极特征。如有次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良好的师生关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开设宣传时代精神的黑板报、展览窗。从而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气氛。这样,环境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四、生活的对话

《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学生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美恶观念。这就是所谓“自主构建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与生活对话,与现实对话,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教育学家认为,犯错是孩子的天性。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为重要。特别是职高学生,他们的健康成长当然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对于这些职高学生,给予真诚的关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我们的孩子远离邪恶、痛苦、犯罪,是每个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金永余浙江省乐清市少体校)

猜你喜欢
职高人格道德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