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2006-11-24 13:36徐学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大花形象思维

中华民族的文学中的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达到高妙的境界,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运用了形象思维。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构思的程序上,始终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创作者的情感活动,并能揭示出现实生活及其周围事物的本质。既然出色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的形象思维来实现其自身情感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把握同样也离不开形象思维。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理解、感知等,再现出创作者头脑中的形象,由此体会到创作者熔铸在特定形象之中的政治评价、伦理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以引起阅读者心灵的共感。这一阅读过程的思维流向刚好与创作者的思维流向相反,实现这种反向的心理流程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具体方法。

一、图景展现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将电化手段、图片教学、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根据作品具体内容的需要向学生展现各类图片、幻灯、标本、实物、影视声相资料等,使学生从各类形象的直观展现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通过理解、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文学修养等,去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达到与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合拍。如《范进中举》教学片中那形象直观的画面,缩短了课文描写的时代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范进中举前的穷愁潦倒、卑怯屈辱和中举后的喜极发疯、失魂落魄等一系列对比夸张的形象变化之中,深切地感受到封建末世的世态炎凉、八股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达到与创作者思维感情的合一。

二、主衬表现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文学形象、感知、理解,进而把握创作者隐含在主体形象之中的价值评判。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均有真挚优美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的一种完美而和谐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是由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表现出来的,而那些画面的构成又往往包括主体形象和一系列陪衬形象,只要我们在对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的比较鉴别之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准确地把握了二者的联系点,同时进行合乎情理的相似联想和想象,便可触摸到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例如《茶花赋》一文中:“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衬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象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个画面便是由树、华庭寺、廊檐、大花、火焰等一系列形象组成的一个形象群体,其中陪衬形象火焰便对主体形象大花起了很好的陪衬作用。在体味这个由一系列形象所构成的画面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想:火焰是怎么样的?烧得正旺的火焰又是怎样的?红艳的大茶花与火焰有何相似之处?千万朵重瓣的大花又是什么样子?用来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火焰的火红与跳动,对大花的红艳于动态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会理解千万朵像重瓣茶花的茂密与繁盛。

三、层层叠加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一系列平行的艺术形象的理解与感知,层层积累和叠加,从而形成一个丰富的具有整体性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因为尽管有些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有宾主之分和主衬之别的,但也有许多作品中的各类形象是无法区分其主次的。例如《八只小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只猫一个姿态:有的静坐、有的打滚;有的招手、有的拍球;有的傻站着、有的跷起一条小腿;有的匍匐不前、有的待人去抱。它似乎毛色不一,领中都有一朵作为领结的小花。”八只小猫的种种形态并无主次之分,都是活灵活现、逼真,多种不同的形态互相补充,使八只小猫整体上的天真稚拙和惹人喜爱跃然纸上。所以在这类形象群体中,创作者只是通过横向排列、层层叠色、步步渲染,以实现整体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四、立体发散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既要以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艺术形象为基础,又要打破作品中形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创作者在作品汇总时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一些与创作者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趣。很多文学作品特定的意境是建立在各类文学形象的特定联系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创作者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兴趣爱好各异,面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因而也会在不同形象的交错之间挖掘出不同的联系,产生不同的价值评判。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辨证地看待各类文学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展开大胆的设想,这种立体发散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维的新领域。

五、景外觅景法

这种方法要求欣赏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透过作品表面所展示的真实图景,进入到作品实景背后的幽深境界,从而获得“景外之景”。所谓“景外之景”是说有些文学作品包含着相互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两个“景”。第一个“景”是实写,是作品的实体部分;第二个“景”是虚写,是作品的空间部分。然而这种“景外之景”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景外之情或言外之意是不同的。景外之情是就作品的景象与感情的关系而言的,侧重说明作品思想内容;而“景外之景”则是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言的,侧重说明艺术形象的特质。阅读者在欣赏这类文学作品时,只有准确地触摸到了这种空灵而富有生命力的“景外之景”,才能把握这类作品的实质。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通过“故人”、“黄鹤楼”、“烟花”、“扬州”、“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创造出了一幅细致入微的实景。然而,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实景之外,还可以感受到另外一幅富有生命力的景象:诗人李白伫立江边,含情脉脉,望着远去的朋友,久久不忍离开,最后,船显示在水天之际,只见滚滚长江向东流去。这里所感受到的“景外之景”就是一种具有特殊艺术感染力的活景。

(徐学华黑龙江省七台河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大花形象思维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不同品种大花萱草抗寒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