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7-04-23 01:36江兴代
人民教育 2007年7期
关键词:办学精神建设

江兴代

当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在于,培育学生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特色?这是所有中小学都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校应从战略高度建设学校文化,努力提高办学实力和品位。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多元的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把制度升华为学校精神,激励师生成长。

一、文化立校:学校鲁理的至境界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往我们往往只从狭义的角度看待学校文化,把学校文化视为校园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琴棋书画、游戏游艺等活动,或者仅仅把学校文化理解为环境文化。学校文化有着非常深广、丰富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学校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学校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可具体分解为三个层面:

1.物质形态的学校文化。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各类设施,如操场跑道、树木花草、旗杆旗帜、校标校徽,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却内隐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布局合理、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而这种心灵的塑造,完全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它只能靠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一个人学生时代性格的塑造。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之气、书卷之气、山川灵气,这就是学校物质文化对人的教育和熏染的无穷魅力。

2.制度形态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仅有优越的环境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培养目标、制度纪律、校训校规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东西。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他们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一所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经历程。

3.精神形态的学校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更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要达成的最高目标。包括办学思想、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以及人际关系等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学校精神文化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同时,它对外彰显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最终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一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文化形态当中,物质形态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制度形态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支柱,精神形态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我们提出“文化立校”,就是要求学校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来促进学校的发展,进而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办出品牌。

“文化立校”也就是用文化来管理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第二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学校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形成则使学校具有了核心竞争力,从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达到“无为而治”、“大道无形”之境。

学校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筛选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塑造作用。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上也是在寻求新的文化平衡,是一个重塑新的学校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校长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走出对学校文化认识,上的误区,不要把高考数据就当成文化,不要把有字有画就视为文化,不要把照搬照抄就作为文化。在抓好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要花大气力抓好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既要传承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样,一所学校才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文化传承:学校精神的源头活水。

学校文化总是产生于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历史如同一面硕大的镜子,照亮了过去,昭示着现在,指引着未来。我们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必须尊重历史,植根于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学校文化。

1.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师生心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集中表现了两个主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一个是兼容。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先进的教育思想,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滋养了千千万万师生的心灵,铺就了一批又一批后学才俊的成功之路。这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传承、发展、创造现代学校文化的依托之本和動力之源。

一所学校,不管历史长短,一路走过的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刚刚度过她百年华诞的安徽省安庆第一中学,办学一开始就站在时代前列,准确把握时代主流文化方向,育才兴国,成了安徽学生反帝爱国斗争的策源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著名红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母乳',从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才会更加热爱祖国。”因此,我们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历经岁月淘洗的经典和传统文化滋养师生心灵。

2.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往往贯穿办学的始终,经得住历史检验,是历任校长治校育人的总方向、总路线。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个性,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最宝贵的教育发展资源。

安徽桐城中学是闻名于世的百年老校,创办人是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先生。他为桐中立下了“勉成国器”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桐中师生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自勉自励,发愤读书成才,献身报效国家。安徽安庆四中继承百年名校“士品高处立,文风上游争"和“坚贞自立,永争朝夕"的传统精神,坚持“管理为本,改革为魂,科研为先,人和为根”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高、特、谐、美"为办学目标,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价值取向及文化氛围。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当年制定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成就了北大独特的育人取向和学校文化,也成就了北大长期以来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品牌。

3.制度升华为学校精神——激励师生成长。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制度向学校精神跃进,这是一个艰难的“爬坡”过程,是一所学校从初创到成熟,从粗放到精致,从弱校跻身强校乃至名校的不断升华的过程。

南开中学创始人张伯苓治校严谨,校规严格。在学校一面大穿衣镜上端横匾上镌刻了40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急;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对师生穿着、仪表、举止、气质从外及里进行了规范,并历经百余年,从而形成南开精神。南开走出了两位共和国的总理,我们可以从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的仪表风范和精神气度看出南开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熏陶和铸就之力。

一旦一所学校制度文化经过长期建构而积淀成学校精神时,学校就具有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核心竞争力。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平津沦陷,为保存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教育,保存中华民族神圣的文化力量,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几经辗转,终至昆明,建成西南联大。其间,200多名同学组成步行团,在闻一多、黄子坚等11位教师带领下,栉风沐雨,徒步跋涉,行程3600多里,历时68天,横越湘、黔、滇3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长征”。曾有人这样评价西南联大:“国难关头,百业俱废,然而联大师生热情不减,弦诵不辍,虽破衣蔽体,糙米裹腹,以茅屋为舍,破庙为室,却在短短的八年多时间里,培养了多位世界一流人才。”这里诞生了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界泰斗级人物: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唐敖庆、严志达,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还有我们安庆学子、著名气象学家叶笃……这是联大“刚毅坚卓”的学校精神谱写了辉煌的办学业绩。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较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一些中小学取得了足以让我们感到振奋和自豪的成绩,其影响力也正在逐步扩大。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反思:当前我们学校文化建设尚存在着哪些不足?我们还缺失了什么?

从学校物质文化看,一些学校,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认为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学校文化无法建设,这是典型的“条件制约”论;有的学校则认为,开展学校文化活动占用太多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这是典型的“影響教学”论。

从学校制度文化看,一部分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重形式轻内涵,制度浅表化,或只是一纸空文,或简单模仿,或朝令夕改。规章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更谈不上升华为学校精神了。

从学校精神文化看,有些学校缺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不知道科学地总结、提炼、宣传本校的教育理念。一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信仰缺失,精神迷失,事业抛失,把自己教书育人的社会角色混同于低俗文化背景中的小市民角色。

此外,还存在学校精神缔造意识欠缺,学校文化个性意识不强,同伴教育文化意识缺失,学校文化认同意识淡漠等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要走出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理念,统领和指导学校文化创建工作,同时要加强校长文化修养,发挥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和核心作用。

三、文化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多元化时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应变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1.突出一个重点——培育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学校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育,它经历一个从外到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要注构建先进的文化体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体规划设计和着力实施。二要实行学校文化的引导和强化。必须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师生行为符合学校文化的要求,经过反复的强化,使全体成员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三要尊1生命,共育和谐精神。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要让教师有价值追求,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共育学校和谐精神。

2.突破一个难点——创建学校特色文化。

文化建设在于开发和创新。文化资源及其载体随处可见,关键问题是校长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心里想着文化,眼睛盯着文化,善于创设和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载体。学校特色建设问题,其实质就是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在这方面,目前我们安庆市有不少中小学在实践中辛勤探索,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效。例如,安徽安庆潜山县舒州逸夫小学让“梅文化"成为校园特色文化,让梅精神成为校园精神。他们种梅树、扎梅根,以物化人;他们办梅展、诵梅诗,以文育人;他们品梅魂、立梅格,实践做人。安庆怀宁独秀小学匠心独运,建成了校园“灯箱长廊”,这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既美化了校园,又营造了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安庆石化中学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常规管理特色。安庆二中开展“励志型班级文化场建设研究",充分利用班级宣言、班级励志标语、励志歌曲、励志影片、心灵早餐等多种载体,来构建“励志型班级文化场”。这些都是校长依靠多元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文化的典型案例。

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就是要张扬学校个性,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从而积淀成特色文化,打造出品牌学校。

3.把握两个关键一发挥核心和主体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2006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影响着学校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学校精神的培育。校长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在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先进教师、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体组织的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让我们重建高尚信仰,让我们的灵魂有所依附,让我们的事业有所成就。

4.處理好两对关系一吸纳创生先进文化。

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优秀传统是学校发展的根。办学,就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过程。要深入研究自己学校的历史,认真总结学校的传统、精神、学风,应该大力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培育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既能尊重历史,做一名忠实的学校文化的“薪火传递者”;又能不断渗进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的营养,不断创新,为学校构建理想的教育愿景。

二要处理好“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提炼、整合。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会争先恐后地顽强表现自己,必然导致多种文化冲突、融合和博弈。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有文化冲突就需要整合。学校文化需要经过提炼、整合社会文化而形成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始终是先进学校文化的主旋律,博学、求真、至善、唯美始终是学校文化的永恒追求。学校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学校文化离开了地域文化就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就失去个性。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这样才能使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学校文化应该服务于社会,要向地域文化渗透。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是“播种机”,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向农村。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办学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寒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拿出精神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