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中的密码

2007-04-23 01:36贾桂清
人民教育 2007年7期
关键词:隐喻创造性意义

贾桂清

“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这一主题,以其内涵之大、意义之深远,令我激情迸发。当我对百年名校的教育使命进行思考时,我获得了文化传承这一密码,文化传承是百年名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文化传承源自何处?如何对待文化传承中的保留、选择和创造?

文化传承的源头和内容,应当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真理。传播真理是人类所遵循的教育传统,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正是以真理为其根底的。如果人类没有对真理的渴求,文化传承就不会发生。

柏拉图认为“教育,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教育不仅要选择客观真理作为内容,而且也决定用最好的形式去传播真理。柏拉图把教育看成艺术活动,认为“认识真实存在的艺术就是教育艺术”,并把这种教育艺术称为“转向艺术",即转向心灵的艺术,能够以最容易、最有成效的方式实现这一转向就是最好的艺术。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教导年轻人,故而被指控“引诱罪”的罪名。他教导的方式就是对话。他深信对话的手段对真理本身来讲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方式使每一个人以“自我受教育”的方式接受教育,通过传播知识的过程,唤醒內心行为,产生道德的力量。是他把雅典人自由的生活方式演变成哲学思维的手段,变成思考问题、探寻问题的教育方式。

只有真理才使人不断地觉醒,它不仅使人理性地、道德地生活,而且成为思想的成果。真理,不仅在今天或明天为真理,在时间之内是真理,而且在时间之外也是真理。所谓时间之外是说真理是永恒的,在时间之内是说真理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因而是历史的。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只有传承真理这一传统才使它存在于一个无时间的公式里。

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的文化之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于思想在里面活动并曾经活动”。

一切文化的共同根源是时代精神,有着同一个原则,即我们的思维方式、观点和原则,这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文化共同具有的,凭借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发展的轨迹、形态和差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

在关于什么是学校文化的诸多概念中,我们无法选择其中之一来使用。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内在与外在、内容与形式、有形与无形的范畴,通过语言、观念、信仰、精神和礼仪、行动、制度等去展现和描述,那么每一种文化都展示着不同的教育尊严。

学校文化必须彰显优秀文化这一事实,决定着它有保留“最好”的文化和排斥最次、最俗的文化的特点。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构想的两个思想实验表明,假定毁坏现存的全部物质和技术文明,被破坏的世界仍可重建;但如果毁坏现有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以及主观知识,也毁灭图书馆,则被毁坏的世界将无法重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最大程度地保留真理、保留真理性知识。

德国哲学家胡比希提出,遗产价值要求保持对多年存在的社会关系和优良传统的充分尊重,已经存在的价值观是应遵循和保留的;选择价值则强调保持和扩大选择能力和对象。

无论是波普尔的不可重建观点,还是胡比希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的理论,都意味着保留是一个无条件的义务,义务本身就是对价值的选择。挽救一种文化是保留,而用它的传统培养人尤其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保留,凡形式上不能保留的,心灵上同样不能存在,传承文化的密码就将自行消失。文化在传统形式上的保留是为了精神的持存。

保留的同时还要选择。选择牵涉到与我们的目的和价值观的多种冲突。例如当我们接受“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样一个判断时,就是选择了“把一所学校的福祉托付给唯一的一个人”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宣布了一个无条件的领导价值,而轻视了联合起来的力量和个人思想如何转化为共同观念、信仰的价值意义,甚至有误导全体把真理这一传承文化的密码解读成个人思想的倾向,这种选择违反了人尊重真理的义务,事实上潜在着一种阻碍真理传承的危险。

与义务对立的是功利主义,当我们把利益放在最大化,把人的福利看成最高准则时,我们就会选择所谓办学效益,我们就会追求与这一准则有关的制度,这样就会触及传承文化的伦理价值。

即使在教学方法一细节问题上,我们同样会遇到怎样对待选择价值的挑战。

“解惑"和“困惑”是由韩愈和苏格拉底提出来的。“解惑"是说有了疑惑就去向先生学习,通过主动请教获得知识。而“困惑”则是,只有当知识处于困感状态时才能被刺激起来,学习要以意识的困惑为动因,因为知识的主要方面是本质,是靠反思获得的。苏格拉底认为被动接受是较坏的方式。

“困惑”与“解惑”哪个好?我们只有放在一种特定的关系结构中去审视才能作出选择,教学方式不存在一种否定关系,只存在一种选择价值,这是传承文化的机智性之所在。

传承文化并不总是面对教育传统,还面临着“创造性”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创造性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已触动了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在古希腊,“创造性”这个词被理解为“持续创造”,在康德那里则理解为想象力。

创造意味着一种新的东西的诞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创造性也是一种能力问题,但这种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我们能找到教育的范式吗?虽然康德把创造性看作想象力,但他说,“想象力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艺术"。黑格尔认为,创造是想象力的艺术。

创造作为一种超越,只是在思维上才有可能,也就是说,用什么方法使潜在的创造成为可能。因而黑格尔在说到哲人与普通人有何区别时,他说没有什么不同:思想、真理两者都有,都是客观存在着,区别在于“思想到的,没有思想到的”。康德写道:“学生不应当学习思想,而应当学习思维。”他认为“人们永远无法学习哲学,充其量只能学习哲学思考”。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只是一种思维品质的训练。比如我们阅读一部作品,要追问文本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的意义是借助“隐喻"的语言发生,使真理显现。真理显现意味着意义生成,意义生成意味着语言出场,因而隐喻性语言活动是意义的基础和来源。而解构主义者德里达认为,文学依赖于隐喻,而隐喻以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为基础,就相似性而言是机智的,就相异性而言是危险的,因为隐喻虽使形象鲜明却千扰了直接陈述,这样语言不是指向清晰而是加重文本负担,遮蔽了文本意义。因而,就有了从文本到阅读理解活动所构成的文学活动,这种从文本结构到与读者意识活动的互动状态也就是意义的生成过程。

这样一种看法固然不是我们的观点,但如果我们建立起这种观念,并使之成为培养思维方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就可以被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创造力不是以摧毁为代价,而恰恰是必须遵循人的自由发展的规律、人的生活方式的原则和行为伦理的准则。如果将来我们寻找到了一种培养创造性的范式,那它一定是符合这种规则的。

猜你喜欢
隐喻创造性意义
爱的隐喻
有意义的一天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诗里有你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