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的专业出路在哪里——对话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教授

2007-04-23 01:36余慧娟
人民教育 2007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儿童研究

余慧娟

记者:读了俞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强烈地感受到,他紧紧抓住了小学数学是“儿童数学”这一点,并在其中找到了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您的感觉如何?

张:的确如此。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特点的形象性之间存在鸿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性和学生建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存在冲突。为了解决第一个矛盾,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讲,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使得形象思维最终能够过渡到抽象思维领域,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造。俞老师关于“半个”和“一半”的课例正是从这个关键点切入,仔细寻找这种过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概念建构变得十分扎实。关于第二个矛盾,因为学生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不仅需要提取结构性知识(学科概念、定义、法则等),而且还需要提取非结构性知识(如每个人原有的经验),这就会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多元性的生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俞老师不仅从学生经验,也从其他角度,如数学语言的掌握、运用程度,从数学思想的领悟,从思维要素及熟练运用等来仔细省察学生的差异,并从困难学生身上找到症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群体教学的先天不足。由此可见,俞老师是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刻理解中,找到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最为重要的职责。

记者:俞老师的这项研究具有十足的“教师味”,从案例(发现问题)到案例(解决问题),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课堂教学,完全不同于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可是对教师改进日常教学却很有裨益。您能否帮我们分析一下,数学教师做研究,最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张: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科学研究”的规范是比较多的,从理论到方法,都有缜密的要求。但是教师做研究不是要追求“学术”高度和理论深度,而是首先解决实际问题。俞老师的研究正是从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开始的。当然,也许“从课堂问题出发”对教师来说相对还是容易的。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这才是第一道真正的门槛。俞老师是如何找到这个人口的呢?他前面的经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与那个学生的对话,确实具有剥洋葱的味道。这表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往往需要深入地“读”学生,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武断的判断上。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教育关怀”,具有为多数学生,特别是为那些处于学科弱势的学生着想的意识,具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观念,这样才能敏感地找到有普遍意义的课题。其二,问题的研究过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根基,对小学数学来说,尤其应该具备一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可以说,数学教师做研究,多数时候应该呈现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即起点和落点扎根课堂,但是过程中必须学会借用一些理论,否则,就只能停留于经验的重复,也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问题。其三,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那些适合教师的方法,如观察法、自然教学实验(如杜郎口中学的教改实验)、行动研究、个案追踪研究(如对数学学习困难者或数学学习优秀者有计划地加以干预,并做详尽记录,以便从个体变化中寻找学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分析法等。

记者:这篇案例还让我想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近些年来涌现了许多特级教师,这些人可谓是数学教学领城的佼佼者,也是众多数学教师所向往的。不过,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成长于赛课活动,而且不少人多少年只停留在一个“教书匠”水平,忙于到处做公开课,很少能出有自己深刻思想的成果,缺乏持续的发展后劲。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俞老师的这项研究实际上代表了他的一个理解,结合他的例子,您能给数学教师指出一条“突破"之路吗?

张:应该说,赛课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有好处的,也锻造了不少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赛课活动前的磨课,主要锻炼的是实践智慧,而且往往建立在經验的基础上,甚至很多时候变成了纯熟技巧的展示。对特级教师来说,如果仅仅满足于每年做一两节公开课到处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他的知识结构最重要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深厚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意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技能等。这方面,有相当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包括一些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过去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缺陷,是相当薄弱的。一个有抱负的教师,应该首先补上这一课。小学数学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没有高中甚至大学高等数学的背景,没有数学发展史的视野,很难把握好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也很难渗透真正的数学思维,他的课不可能有什么深度。

其次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其需求的了解。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小学数学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在我听过的很多课中,教师往往缺乏这样一种“读懂儿童”的意识。什么才是“读懂儿童"?我举个例子,台湾台北县崇德国小林文生校长(他是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博士)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关注了儿童学习数学的四个方面:(1)数学情境与儿童认知情境的联结;(2)数学语言和儿童语言的联结;(3)协助儿童了解解题的类型;(4)意义化数学的算则。其中,除了第三项外,其他三项是我们日常教学很少去关注的,真正的“读懂",是应该如此细腻地、科学地去剖析、研究儿童到底是怎么学习数学的,他们理解的数学是什么样的;再比如,王长沛老师就一个普通的案例《a能表示什么》,详尽地分析了儿童认识概念的曲折过程(见《人民教育》2006年第1期);又比如,俞老师的这个研究,也正是从这个关键环节入手,去分析活生生的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路径。但是,能做到像俞老师这样的教师实在不多见。从总的来说,我们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太薄弱,太肤浅,甚至有时把我们的孩子想得太简单。同时也缺乏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帮助,习惯于想当然地去下判断。

其三,就是教学智慧,比如能在互动生成的教学中采取合适的策略,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吸引人的情境,等等。这一点倒是教师们所擅长的,可是如前所述,经验成分太浓,有时候无意识的模仿成分过重,真正的大智慧太少。从这个角度分析,我觉得,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希望“优秀"起来,特别是在达到高级、特级之后,要突破纯粹的“教书匠”角色,走出高原期,成为真正有数学教育素养的教育家型教师,最需要下工夫的,就是在数学素养和“读懂儿童”两个方面。对于后者,除了需要参考一定的理论书籍(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外,更多的要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儿童的沟通以及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并善于将所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其中。智慧是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的。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儿童研究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