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2007-04-23 01:36
人民教育 2007年7期
关键词:原生态课外阅读生命

“原生态”课堂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当前“公开课"强力引领日常课堂的时代,教师们愈来愈迫切地希望对日常课堂进行深入思考,并大声呼唤“原生态”课堂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希望回到“教師一张嘴、学生一双耳"的口耳相传式的原始状态,而是希望建立起一种适合师生生命发展的“原生态"课堂,即“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建立一种整体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及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种“原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指学习活动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它以群体的组织形式展开学习,建立制度,协商分配角色,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从而借助集体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二,多样性。“多元共生”是人类社会最文明、最具现代意识的合作关系和生活方式。在“原生态”课堂中,多元、异质的学习主体,民主、平等地生活在共同体中,并通过活动相互关联。也就是说,知识的形成和专长的获得很少是由个人独立完成,而是借助每一个人的力量合作实现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与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而且是共荣共生。

第三,适应性。“原生态"课堂的适应性是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给予及限定条件之间的调适。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实践不能脱离特定的学习情境,他们要在学习系统中与他人、与环境相互适应并进行互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能够作出富有弹性的变化,以适应每一个处在发展中的学习者的需求。

摘自《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1期

作者:周士勤

教师怎样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疑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提问时机选择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所以,教师选择什么时间设疑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什么时间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

一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或课中置疑,或课后留疑,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积极探求状态。例如,高中语文课讲授课文《荷塘月色》,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给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感觉与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这种开篇设疑提问,不仅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打破了传统的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教学模式,而且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

二是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孔乙己》一课,有多处出现了“笑"字,这个“笑”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个“文眼”。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围绕“笑”字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等等,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是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对于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来说,有时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转折时给予适当点拨。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养花》一课,在讲到养花的乐趣时写道:“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小学生对“喜”和“笑”是乐趣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角度、多方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在指定的目标下进行思考,直至到达“理解”的彼岸。

摘自《教育探索》2007年第2期

作者:王德勋

如何追求学生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要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要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可以说,最理想的阅读方式是能够推动学生持续阅读的方式。那么,什么样的阅读可以把教师的阅读热情传导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激情?

一开放阅读方式。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自然会废寝忘食;如果翻阅了几页不能进入阅读,说明读物不是学生想读的。了解这一点,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就要宽容一些,可以采用教师开列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形式,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有增有减,阅读的内容允许前后进行调整。

一减轻阅读负担。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做相应的摘抄,或写读后感;有的教师还主张把课外阅读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这些阅读要求,过多地关注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而忽略了怎样产生或提升学生阅读的欲望。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提倡摘抄或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教师要把阅读指导放在“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上,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指导学生会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适时拓展阅读范围和阅读量。

一培养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主要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因此,要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大声朗读,最好是朗读虚构的、有故事情节的、有一定厚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持续默读,一般是在10分钟至15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报纸独立默读。这种默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得到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摘自《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作者:史建国

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概念是在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该中心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LifeEdu-cation International),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员,其基本宗旨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可见,由于文化背景与社会状况的不同,国内外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一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目标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推广生命教育,20世纪90年代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

一近年日本流行的“余欲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欲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自杀事件而提出来的,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和承受挫折,并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为此,“余欲教育”鼓励学生经常到牧场体验生活,并有专家建议把中小学体验农村生活变为“必修课”。

——英国的中小学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许多学校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由专业人员负责开设生命教育和训练课程,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学到关于“自己”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还有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有关死亡的课程,邀请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和医生护士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面对死亡,目的在于引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青少年以坦然和明智的态度面对死亡。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善良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护动物”,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鼓励学生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宽容待人"及“唾弃暴力"等。

摘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期作者:王学风

猜你喜欢
原生态课外阅读生命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