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歌比较阅读的原则与方法

2008-01-14 09:25周国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诗歌鉴赏

【摘要】诗歌的比较阅读既符合诗词鉴赏自身特点,又符合新课改探究学习的理念和构建多元开放性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可知“知同辨异”是诗歌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运用这一原则方法,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 原则方法 知同辨异

诗歌的比较阅读是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朝历代,诗人辈出,灿若星河;诗歌园地,百花齐放,争艳斗奇。作品的丰富多样性,为比较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为诗歌的比较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较,是人们认识、分析、鉴别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在对比中能够发现作品的特色,挖掘出作品蕴藏的内涵。许多诗词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相同、相似或相关,为了突出其个性色彩或挖掘其深刻内涵,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诗歌的主题、表现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归纳,引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去思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诗歌的比较阅读既符合诗词鉴赏自身的特点,又符合新课改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和构建多向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要求。近年来,诗歌的比较阅读纷纷走进高考试卷,不少省市的高考命题采用两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如浙江07年卷甚至选用三首词曲进行比较。诗歌的比较阅读成为高考试卷中的新亮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诗歌的比较阅读如此重要,那么,怎样进行比较阅读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近年来高考的试题。

2008年广东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这是两首不同作家的同题之作,出题者主要在“同”与“不同”上设置考点。第一题是“求同”,从“雨后霜前”和“破小寒”等处可知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从“着意”、“无言”、“任”和“辛苦”、“心酸”、“留连”、“愁”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两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题是“辨异”,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描述了相同意象的相同自然属性,但在两首诗中,木芙蓉形象的含义和表达的主题是不相同的:前者刻画的是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表达的是不屈与奋进的主题;后者刻画的是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表达的是坚韧、超然的主题。

“知同辨异”是诗歌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这一原则和方法在其他省市的高考试题中也有体现。

例如2007年湖北卷第14题,阅读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两首同题之作,第一个问题是: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第二题是: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回答:(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知同辨异”这一原则指导下,诗歌的比较阅读往往要注意以下对比点:一是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二是诗句的意思和作用;三是诗所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四是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五是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等。这些都是命题人常设题作比的焦点。如2006年湖南卷,选用薛宝钗《咏白海棠》和林黛玉《咏白海棠》的颔联进行比较赏析,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甚至句式倒装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

在目前情况下,高考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针对高考命题诗词鉴赏的新动向以及诗歌阅读自身的特点。在诗词阅读教学中运用“知同辨异”的原则方法,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是许多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用了的篇章,苏教版将其选为高中教材的首篇。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比较阅读的。首先请同学回顾初中学过的描写秋天的同题之作,看看与本文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学们可能会说出很多,如诗经中的《蒹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秋词》等,但最有代表性的应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大家都熟悉,我们将它与《沁园春·长沙》来进行一番比较。一是“知同”,两首诗都是写秋,并且都写的是寒冷的秋天,分别从“独立寒秋”和“古道西风”中可以看出。二是“辨异”,先辨特征:马致远以凝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夕阳秋景图。作者排列了九个名词,不用一个虚词,把九种不同景物极巧妙地组织起来,由此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毛泽东则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图画。再辨情感:马诗表现的是旅人漂泊、游子思乡的愁苦情感,被称为“秋思之祖”;毛诗表达的是昂扬炽热的革命激情,表现出奋发前进的信心力量,展现出少年革命家的伟人情怀。

上述比较是不同作家的同题之作,在诗歌的比较阅读中,还可拿同一作家的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同样是学习《沁园春·长沙》,不少教师也想到了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但往往是用它来做导入,请同学们背一下,然后说我们来学另一首“沁园春”等等,如此而已。很少有人作进一步的比较挖掘。我在教学时将其作为拓展延伸,同样用的是“知同辨异”的方法。先问同学两首沁园春的相同点,有同学说两首诗都有一种霸气。我说很有道理,但用词不当,能否换一个词,有同学说是英雄之气,我说这就不错了。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写于1925年10月,作者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时间推移至1936年2月,经过十年求索,十年攀登,十年磨一剑,作者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于是又挥笔写下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诗句,对上句作了巧妙的回答。所以,两首词词牌相同,结构相似,手法一致,主旨相连,一问一答,遥相呼应,妙趣横生,让人不能不佩服一代伟人的神来之笔。

这两首词相同的地方很多,比如同是写景抒情,同是表达革命豪情等等。当然,由于写作年代不同,两词在主旨方面也有不同:《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提出苍茫大地由谁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峥嵘岁月,表现以天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沁园春·雪》上片以排山倒海之势,描绘辽阔的北国雪景,更隐喻当时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下片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两首诗同中有异,都是当之无愧的稀世之宝。

总之,诗歌作品丰富多彩,高考试题千变万化,日常教学也是各显神通,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我们能够牢牢地把握诗歌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诗歌鉴赏中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联系比较,全方位地知同辨异,就必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作者简介:周国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诗歌鉴赏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古诗鉴赏“四步曲”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