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倾国两相欢

2008-01-14 09:25谭勇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诗词鉴赏文学创作比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古诗词中有关美人如花的比喻,探讨文学创作中有关比喻的贴切运用问题。

【关键词】诗词鉴赏 比喻 修辞技巧 文学创作

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可见将美人比作花是中外文学中一个最常见的比喻。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将美人比作花的可说是比比皆是。现将有关把美人比作花的诗词略选几例,看看我国古代文学家怎样将这个因常用而容易滥用的比喻运用得巧妙无比、翻空出奇的。

用花比拟美人的,以我国的文学创作来说,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当首推《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了: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华”即古“花”字)。

这只是一般的形容,尽管不见得高明,但可以想见以花喻美人的源远流长。

楚国的宋玉在《神女赋》中也有这样的句子:“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乎如花,温乎如莹。”

等到了曹植的诗歌、两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及贵族文人的作品中,以花喻美人的现象就更多了,但并没有很大的创新性。直到天才诗人李白出现了,他的传诵至今的作品《清平调》三章中,以花赞美杨贵妃的美貌,却能花样翻新,不落俗套中显现创造,这真是大作家的不同凡俗之处。原诗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章首句说:“云想衣裳花想容”,不用“似”而用“想”,增加了缥缈的气氛和飘逸的神态,与“群玉山头”、“瑶台月下”的境界结合得更加自然紧密了。

第二章首句“一枝红艳露凝香”,写牡丹花兼写杨贵妃,语意双关,把视觉、嗅觉和感觉交错在一起,集中而突出地用赞叹的语气加以表现。

第三章首两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是对前两章的总结说明,是说君王爱名花如爱妃子,爱妃子如爱名花。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有花中之王的美喻,妃子有倾国的美貌,那么也就是花中的花王了。

从这些简短的分析就可看出这位天才诗人的伟大之处了。

唐代的另一位杰出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以花喻美人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长恨歌》形容杨贵妃的美貌,诗中有“云鬓花颜金步”、“雪肤花貌参差是”的句子,当然这仅仅是一般的修饰,沿用前人之意,不见创新之处。但“芙蓉如面柳如眉”诗句就已现精采了。诗歌中最受人激赏的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杨贵妃惊恐之后仍不失让人怜爱的美貌让诗人准确把握到并以天才的笔触刻画得楚楚可怜。

唐宋词中将美人比作花的就更多了。如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说李的丈夫赵明诚赞赏这首词,立誓要超过她,连写了三首词,跟李词放在一起让友人评品。友人将三首词中最佳句子圈点出来,一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的原词,这也算以花喻美人的佳话了。

可见,即使是一个最普通的比喻,运用得巧妙,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像巴尔扎克说的成为庸才或蠢才。

★作者简介:谭勇平,湖南省茶陵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词鉴赏文学创作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