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臭皮匠

2008-04-22 09:15
启迪·上半月 2008年3期
关键词:皮匠酒杯葫芦

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

在这里,总可以找到你生活中的“不知道”。

诸葛亮和臭皮匠

一天,Kevin和知道先生聊天,说:“我总是听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直想知道皮匠和诸葛亮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先给你讲个故事。”知道先生说,“传说在三国的时候,诸葛亮为难孙权,给他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塔上面有一个铜葫芦,要求五丈高,四千多斤重。结果,孙权寻遍东吴,无论造铜的还是打铁的,没人能做出这个铜葫芦。孙权很着急,便在城门贴上了告示,重金寻找能制造铜葫芦的人。”

“当时,有三个摆小摊的皮匠,因为长相难看,所以被人称为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有意为难东吴,心里不服,就聚在一起商量。几天后,他们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了葫芦的样子,然后用牛皮缝制出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的时候,将葫芦埋在沙里,果然铸成了铜葫芦。此后,诸葛亮对东吴刮目相看。于是,人们就用‘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来形容集体智慧的力量。由于音调相近,‘丑皮匠被传为了‘臭皮匠。”

知道先生接着说:“其实,‘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在古代,‘裨将是‘副将的意思。这个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只不过人们渐渐把‘裨将流传为‘皮匠。”

“原来此‘裨将非彼‘皮匠啊。”Kevin说。

“不过,不论是哪个,集体的力量都是无穷的。”知道先生说。

斧正

Sunny拿来一篇文章,笑着对知道先生说:“麻烦您给斧正一下。”

知道先生看过之后,对Sunny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只有几个地方需要修改一下。”

Sunny说:“是吗?谢谢肯定。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斧正是什么意思呢?修改文章又不需要斧子。”

“这是来自于《庄子》中的一个典故。”知道先生说,“从前,有一个人住在楚国的都城郢都,被人称为郢人。他有一位叫做匠石的好朋友,两人可以共同表演一项绝技:郢人在鼻尖上涂薄薄一层粉末,匠石抡起斧子,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结果粉末被削去,而郢人的鼻子却没有丝毫的损伤。在这个过程中,郢人也面不改色,很信任匠石。这件事情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托人找匠石来表演,可是匠石却说,因为唯一的伙伴郢人已经去世,所以自己也没办法重现绝技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斧正一词,意思是像用斧子削鼻子上的粉末一样,请人修改自己的文章。”

“那两个人不仅技艺高超,彼此也很信任啊。”Sunny感慨道。

冠军的奖杯

周末,知道先生和Bob一起看世界俱樂部杯的决赛。比赛结束后,主办方给获胜队伍颁奖的时候,Bob问知道先生:“为什么胜利者会获得奖杯呢?”

“在西方,奖杯最早起源于英国。有一位叫爱德华的国王,有一次接过别人的酒杯喝酒时,被人从背后杀害。此后,英国的宴会上就形成了这样的礼仪:一个大酒杯,在来宾中依次传递一周;每位来宾接过酒杯的时候,不仅自己起身,他旁边的人也要站起来,表示保护饮酒者不被人暗算。这种礼仪中的酒杯,被称为‘爱杯(Loving Cup),是献给‘上等人的珍贵礼物。后来,人们将这种‘爱杯送给比赛中的获胜者,就是今天的奖杯。”

知道先生又说:“当然,在中国古代,杯子也曾经被用作奖品。北魏的时候,孝武帝元修曾经让10名将领进行射箭比赛,目标就是悬挂在远处的银酒杯,射中的人就以银杯为奖。唐玄宗时,曾经将盖金花碗作为围棋比赛胜者的奖品;宋朝时举行的龙舟比赛,也曾经将银碗悬在标杆上,先到者获得银碗作为奖励。”

主持·编辑/刘杨

猜你喜欢
皮匠酒杯葫芦
何鸿舫巧治“黑疸病”
找不到的失踪者
把酒杯端起来
葫芦瓜
喝酒要用对酒杯
宝葫芦
画葫芦
街边即景
东坛井的陈皮匠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