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历史经验与文本解读

2008-05-26 07:31刘斌志
关键词:历史经验文本解读社会工作

沈 黎 刘斌志

〔摘要〕社会工作伦理作为社会工作的独特领域,所探究的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信仰,以及将之践行出来的一套指南和规范。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无疑是全球社会工作界最值得分析和探究的文本之一,文章通过对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的历史回顾及相关文本的解读,以期对建构符合中国本土意义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有所启迪。文章建议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追求本土化的路径,在全球社会工作伦理的共同架构下,兼顾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殊面向。

〔关键词〕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历史经验;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4-0001-04

犹如社会伦理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利器,社会工作伦理也是维系社会工作专业秩序的利器。社会工作者唯有明辨意识,接纳认同一套共同认可的专业价值体系,并按照这套价值体系来推演具体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群体力量,表现出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性,以回应案主和社会的需要。[1]于是,社会工作以专业伦理来规范社工人员的专业能力、知识与态度,并以此来提供专业服务。而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无疑是社会工作界值得分析与探究的文本,本文通过对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的历史演进与文本分析,以期对建构符合中国本土意义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有所启迪。

一、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的

历史演进

关于伦理的问题总是社会工作的中心特征。纵观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伦理总是和问题的对与错,事件的责任、义务相联系的。据记载,在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很少有正式的伦理标准存在。最早尝试系统阐述社工伦理守则的实验性草案应当归于Mary Richmand。即便有一些社会工作组织在早年发展出社工伦理守则的草案(如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Organizing Family Social Work与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但直到1947年,后者才采纳了正式的社工伦理守则。

美国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社工伦理守则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注: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简称NASW,成立于1955年,由七个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合并而成,它们是: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ASW)、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sychiatric Social Workers (AAPSW)、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roup Workers (AAGW)、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SC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AAMSW)、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Social Workers (NASSW)、Social Work Research Group (SWRG)。本文所指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系指合并后的NASW。)的伦理守则。这个伦理守则已经经历了数个修订版本,体现出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及社会工作内部标准的调整。这一历程包括了1960年版本、1979年版本、1996年版本三个重要版本的确立及其修订。

1960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耗时五年后,正式批准了其第一份社工伦理守则。[2]这个伦理守则仅有一页纸,由14条宣言组成。[3]宣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表述,例如“我将我的专业责任优先于我的个人价值”、“我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在这些宣言之前还有一个序言,阐明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是坚守人道主义理念,提供并提升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专业的哲学与技术。1967年,第十五条宣言“无种族歧视”也列入其中。

基于部分社工机构与前线社工抱怨原先的守则过于抽象,无法协助解决现实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伦理困境。1977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特别工作小组,任命Charles Levy为主席,主持伦理守则的修订事宜。1979年,修订版本制定出来并于次年起实施,这一版本其实也就成了后来伦理守则的基础。这份伦理守则在前言中阐述了伦理守则的一般意义,并指出伦理守则提供社工实务操作的标准。随后,将近80条伦理标准被划分为六大部分,分别阐述了社工对于案主、同事、雇主、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的一般操守与伦理责任。1979年的伦理守则由于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因被修订了两次。1990年修订了关于招揽案主和收费的一些标准。而1993年,关于社工伤害与双重关系的议题愈发受到重视,于是增加5条与此相关的伦理标准。

虽然1979年版本的伦理守则进行了修订,但随着伦理议题的推陈出新,在1993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会员大会上,代表们还是认为应当制定一个全新的伦理守则。于是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确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草拟全新的伦理守则,提交1996年代表大会审核,这一工作小组的任务是致力于发展出一套范围更全面、广泛,内容更契合当代实务应用的伦理守则。伦理守则校订委员会于1994年被指派成立,由Frederic G. Reamer担任主席,委员会成员包含专业伦理学家、社会工作实务人员及社会工作学者,历时两年拟定草案新则。这一任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委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社会工作伦理相关文献,对专业实践中的伦理概念和问题进行分析,以确定在新的守则中保留哪些内容,删除哪些内容,以及新加入的内容该放在哪里。第二阶段,委员会邀请美国所有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成员以及各种社会工作组织的成员(如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lack Social Workers、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Social Work Boards)集思广益,为新守则可以讨论哪些议题提出建议,随后委员会发展出大致的初稿,呈送不同的专家寻求指教。第三阶段,委员会根据专家们给予的回馈意见又做了修订,修订后的稿件印在1996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通讯,发给每一位协会成员,继续邀请他们提供意见,以作为委员会于1996年代表大会提出定稿的参考。委员会还采访了美国各个社会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地区联盟,与他们讨论守则的发展,并收集代表们对新守则的回馈和建议。最终,伦理守则于1996年8月提交会员代表大会批准通过,并于1997年1月其正式实施。[2]此后,1999年又做了稍许修订,也就是今天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所正在使用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二、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文本解读

如果说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编订的历史见证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那么最新版本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文本则将社会工作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我们通过文本分析,呈现1999年修订版NASW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概貌。现行的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包括序言、伦理守则的目的、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四部分,是目前国际社会工作领域最长和全备的一份伦理守则。[4]

(一)序言

作为社工伦理守则的开头,序言部分简述了社会工作的使命与核心价值。这是NASW历史上第一次由伦理守则收录的一份正式核准的使命声明,是一份有关专业核心价值的详细摘要。

这份使命声明铺陈出若干与社会工作实务密切关联的重要主题,指出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使命是致力于增进全体人类的福祉,协助满足其最基本的人性需要,尤其是关注弱势人群、受压迫人群和穷困者的需要,并增强案主力量。社会工作的着眼点是关注社会情境中的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促进社会正义与社会变迁,同时在此处特别强调对于文化、种族多元性的敏感度。[5]

对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的表述也是首次出现于伦理守则中。在系统回顾历史上和当代社会工作价值的讨论后,通过辨析关键性议题和模式,伦理守则校订委员会产生了六项核心价值列表,这是整个伦理守则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广义的、基于价值的伦理守则及伦理标准,具体包括:服务、社会正义、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诚信和能力。

(二)伦理守则的目的

这一部分提供了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功能的概览,并提出了一个处理社会工作实务伦理困境的简要指南。

首先,提醒社会工作者应当理解伦理守则的多重目标:(1)确定社会工作的使命所立足的核心价值;(2)设立广泛的伦理原则,以反映专业的核心价值,并建立一套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标准;(3)帮助社会工作者明确在专业职责相冲突或产生伦理疑惑时所需思考的相关因素;(4)向公众提供伦理标准,用以监督社会工作者履行职业的情况;(5)促进新从业的社工了解社会工作的使命、价值、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6)阐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标准,以评估社会工作者是否有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

随后,为社工处理实务困境提供了简要的指南。强调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复杂性,认为做出伦理决定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鼓励社工能够运用不同资源和咨询来处理伦理困境中的议题。同时,明确指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可能存在发生守则的价值、原则及标准相互冲突的现象,但守则并不提供解决冲突的简单公式,也不强调哪些价值、原则、标准更为重要,而是强调社工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处理伦理困境议题。

(三)伦理原则

这一部分呈现出社会工作实务中应当知道的六项原则,这些原则建基于第一部分中提到的社会工作六大核心价值观,都是以相当高层次的抽象理念呈现的,也为具体的伦理标准提供了概念上的基础。同时,每个原则之后,守则都对其进行了简短的阐述。

(四)伦理标准

这是守则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收录了155条明确的伦理标准。这些伦理标准与所有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活动有关,用以指导社工的行为操守,并提供裁决有关NASW成员各种伦理申诉问题的基础。这些标准涉及六大范畴:社工对案主的伦理责任、社工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社工对实务机构的伦理责任、社工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社工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社工对社会全体的伦理责任。

155条伦理标准主要关心三类议题:一是社会工作者可能会犯的错误,比如在公共场所或公共领域提及案主的姓名,将与案主治疗有关的信息给第三者看等。二是社会工作者面对的伦理困境及困难的伦理抉择,比如是否可以将一些机密信息通报给第三方,以避免案主受到伤害,如何去分配少量而有限的资源,是否需要去干涉案主自杀的行为等。三是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不当行为,比如对案主的剥削、违反专业角色界限等。伦理守则特别指出,如上的伦理标准,有的对专业操守有强制性约束,有的只是期许。每项标准的强制程度,取决于负责处理违反伦理事件人员的专业判断。

三、美国经验及本文的启示:

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殊面向

美国社会工作伦理的历史演进与文本未必适合中国现实。重视社会工作本土化课题,从自我文化中汲取源泉活水,似乎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思考的基础。而未来中国社会工作伦理追求本土化或强调重视自我文化,并非要排除西方文化或忽视国际潮流,而是要在全球社会工作伦理共同架构下,兼顾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殊面向。[6]

(一)全球化与中国社工伦理

和当代所有专业在寻求发展的领域之运作一样,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也必须面对全球化背景的冲击而调试其课题。全球化的议题为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提出了全球社会工作伦理和多元文化的新议题。

其一,接纳与借鉴全球社会工作伦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全球伦理”、“普世伦理”的观念也日益受到重视。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上通过了《全球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研究如何推动全球伦理。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推展,是回应全球人类生存困境及人际互动需求的共同方面。NASW的社工伦理守则时常被当作“普世社会工作伦理”看待,虽然有过度夸张之嫌,但不可否认它所拥有的良好的参考价值。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IFSW)2004年通过、2005年开始实施的国际社工伦理守则,可被视为全球社会工作伦理的标准。[7]全球化之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意味着如何将我们自己视为全球社会的一分子,在全球社会工作伦理的框架下,建构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

其二,回应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带来的冲击。全球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空间与时间概念的重组,而这一现象的显现给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提出了更新的议题。一则,全球化带来的“空间消散”概念,解释了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的出现。如移民议题、农民工转向、外来媳妇等,都是目前中国人口组成出现的明显变化。对社会工作而言,这是人类需要的变化和多元文化成为常态的过程,而此时社会工作的应对亦需要社工伦理作出回应。二则,全球化给中国家庭带来了更为长远的结构性变迁,如父权家庭的持续弱化、传统家庭主义的式微、单亲家庭的持续增长、同志婚姻的显现等,都需要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建构进行适时的继承与更新。三则,虚拟网络的形成是全球化“时空压缩”直接呈现,互联网运用于社会工作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的连接,越来越多的社工专业人员与社工服务彼此连接起来,这就使得我们探讨网络社会工作伦理的议题与制定网络伦理规范的课题越来越迫切。

(二)本土化与中国社工伦理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迅速发展,但是尚未带来社会工作伦理议题的同步跟进。国内社会工作学术界似乎对伦理议题很少有深入关注,实务界也缺乏有效的伦理守则指导,于是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设的任务就显得更加严峻。

首先,尽快组织专家团队制定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学者Bayles认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可以澄明困扰和不道德的问题,避免社会工作者因个人需求而与案主利益发生冲突;阐述何为专业许可,即规范社会工作者之专业行为以维护专业的完整性;关注社会工作的专业职责,即如何为满足案主的需求而提供服务。[8]我国的《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制定的年代较早、内容较抽象,在专业价值特征、伦理标准和结构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在社会工作者的实务领域中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迫切呼吁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组织能够制定合乎我国国情及融入民族文化的伦理守则。[9]

其次,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加强社会工作伦理议题的相关教育。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经历近20年的历程,专业建设初露端倪,但是社会工作伦理相关课程的讲授仍然匮乏,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尚未将社会工作伦理课程列入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课程。据估计,2/3以上的社会工作院系至今未开设与专业伦理相关的课程与实践。我们必须严格评估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向学生传授合宜的专业行为,指导处遇伦理困境的技巧,并为他们在实务领域中做出良好的示范。[10]

最后,加强对于社会工作伦理议题的本土化研究。鉴于国内伦理守则的缺位以及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的匮乏,加之学术界缺乏对社会工作伦理议题的深入关注,急需学者能开拓相关研究,并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相应的研究委员会或伦理委员会,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燕宁. 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Reamer, F. G. (1998).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Social Work, 43(6), 488-500.

[3]Brill, C. (1998). The New NASW Code of Ethics Can Be Your Ally. Focus Newsletter, February 1998.

[4]Banks, S. (2006). Ethics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5]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NASW). (1999). Code of ethics. Washington, DC: Author.

[6]顾东辉.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FSW) an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IASSW). Ethics in Social Work,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Berne, IFSW and IASSW. http://www.ifsw.org/en/p38000398.html, accessed 03.10.2007.

[8]Bayles, M. D. (1981). Professional Ethic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9]沈黎,刘斌志. 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中专业关系的伦理困境[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刘斌志,沈黎. 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现实张力与本土实现[A]. 社会工作文选(总第4辑)[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责任编辑:左鹏)

Ethics Principles of American Social Work-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ext Explanation

SHEN Li LIU Bin-zhi

(Sociology Departmen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Social Work Depart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qing 400047,China)

Abstract: As a special field, social work ethics explores the value and faith of social work, as well as the guidance and framework which put it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levant text explanation of American social work ethics, tries to construct a social work ethics framework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a.

Key words: social work; ethics principles; historical experience; text explanation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文本解读社会工作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