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的胜利

2008-08-18 11:14
足球俱乐部 2008年14期
关键词:中场球队球员

李 翔

自从世界杯获得国际足坛认可,每一届赛事就成为了各国家和地区足球技战术发展的汇报演出。国际足联自1966年起,组织专家团队现场观摩,观察记录点滴在案,汇总为一份《技术报告》,少则数十页,多则近三百。各家流派献技,自然值得大书特书,各大洲自办赛事,却迟迟无意以此作跋。其实各大陆内部,整体通调下,各有风格优劣。很多亮点,狭义而言可能代表本大洲在世界杯上闪耀,广义而言影响未来趋势。欧洲作为足坛最先进思潮发源地和实践地,欧洲杯作为两届世界杯间的中心点,6月的奥、瑞迸发的绝不仅仅是场面上的热闹。

全民“451”

1954年,匈牙利中锋回撤,1966年,英格兰两翼取消,1974年,荷兰“全攻全守”打破场上位置陈规后,战术革命告一段落,往下便是不断拓展和细化各位置的职能和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区域理论成型,平行四后卫深入人心,再生变化,只能是继续减少锋线,加固中场。尽管亚洲仍流行三后卫、非洲热爱双前锋,作为足坛老大的欧洲,“451”早在世纪之交即强势萌芽(法国和葡萄牙队简直忘了世间另有他阵),本届杯赛更是被奉为金科玉律,一统江湖。

31场比赛,共62个首发阵型,4.8%使用三后卫的球队(奥地利对克罗地亚和德国,希腊对瑞典),全吃了败仗。希丁克连续三届世界杯秀了三后卫,欧洲杯预选赛还仰仗中央陆军队的后防,临近正赛突然变阵,让各家媒体的前瞻仓皇纠错。排除三战三变、世界排名百位开外的奥地利,其余15队,坚持“442”的仅有瑞士和瑞典,法国、克罗地亚、德国、西班牙以“442”起步,中途因形势所迫,义无反顾地投向了“451”的怀抱。

2005/2006赛季,“442”信徒温格在伤兵满营的情况下率队来到伯纳乌,变阵低调的“451”,不但拿走三分,还就此一路杀入了冠军联赛决赛。从外战外行到豁然开朗,教授改变信仰,不惜加快新陈代谢,用更适应单前锋打法的新一代球员阿德巴约、范佩西彻底取代了亨利。固执如温格者,亦选择了顺应潮流,“451”并不代表保守,全看中前场球员构成是什么料作。

弗格森说:“我很少用442。从球员时代起我就欣赏单前锋,我自己就打前锋,失去速度后,索性将位置后撤,发现没人盯我,有更多时间拿球和出球。执教圣米伦后,我引进这套打法,队员们说这他妈什么玩意儿,我还和总监们大吵一架……后来在曼联我还是这么打,马克·休斯突前、麦克莱尔拖后,接着是休斯和坎通纳……有人说你总得摆两个在前头,真是愚蠢,这样你只有一个攻击点,而一个突前一个堕后,等于有两个攻击点。”

爵爷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克洛泽和戈麦斯搭档,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1+1<2的例子。其余用过“442”的球队,雅金、伊布、邦泽马、彼德里奇、比利亚,本就频繁回撤接球,与中场积极呼应。尤其伊布,瑞典没了他,球根本没法送过半场,他不得不身兼射手和组织者两职,对西班牙一役曾有左边路精彩挑传,顶防出来的普约尔和拉莫斯顿时傻了眼。

五中场扫盲

五名中场,不可能如同士兵列队一般,一条线上一字排开。阵型的目的在于扬长避短,各家依据战术需要,制定对策,如西班牙在决赛下半场,撤下法布雷加斯,增设防守中场阿隆索。媒体断言:“4141变阵4231双后腰。”

一句说法,两个错误。阿拉贡内斯根本是对位换人,只不过把塞纳前提到小法的位置。巴西人此时不再拘泥于防线前15米的区域,更像他在比利亚雷尔的跑位,伺机前插,差点在门前抢点得手。阵型不是数字游戏,也无关“双后腰”之类的“伪科学名词”。三名中前卫(或两名)如何分配站位和跑位,全凭场上空间说话。首先必须有一人拖后,接应后防线的传球,并选择输送路线。他不是什么推土机或搅拌器,没有周围队友支持,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覆盖整个球场的宽度。看看米兰和皇马,加图索、迪亚拉这样打手型球员的位置是在皮尔洛、加戈左右,哪怕“流氓”球队博尔顿,昔日的阿勒代斯也必然起用脚法上乘的坎波拖后,一度还试过奥科查客串。

平行四后卫加中场拖后,构成了炮台的底座,前方火力有多种组合方式,可以走两翼,也可以“圣诞树”。无论哪种,都是教练根据队内人员结构和特点作出的优化配置,具体落实到场上执行,以及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德国对葡萄牙和土耳其,两度由波多尔斯基高速下底,右前卫施魏因斯泰格鬼魅般出现在前点得分。通过回放跟踪“小猪”的走位,他在波多尔斯基接球前就已起动,高速插向对方右后卫和右中卫之间,同时还甩开了盯防的左后卫。葡萄牙再度领先捷克队的一球,德科带球到右边路,对位的波拉克紧跟,拖后的加拉塞克也被吸引过来,此时C罗果断移动到出现真空的禁区弧前,低射得手。光看那一瞬间,你可以说右前卫德科给中前卫C罗传了一脚好球,这就是球员对于空间的理解和把握。

萨基说过:“一名球员不该凭自己打哪个位置就该怎么跑位,必须参考球、队友、对手的位置和场上空间行事。”我们以阵型非对称的俄罗斯对荷兰的四分之一决赛为例。希丁克改变小组赛先发,撤左行右,一是范布隆克霍斯特防守偏软,二是迫使斯奈德回防。在阿尔沙文和萨恩科夹击之下,范布隆克霍斯特难以招架,连俄罗斯右后卫阿纽科夫都有机会反越位插入禁区射门。25分钟后,范巴斯滕不得已,命库伊特和斯奈德对调,帮助左路防守,不料阿尔沙文马上转移进攻方向,强攻荷兰右路,落单的布拉鲁兹又吃紧了。下半场范佩西不回防,右路几乎成了对手的通途。即便如此,俄罗斯挥霍无度,遭到终场前失球的惩罚,比赛进入加时。眼看得势不得分,阿尔沙文遂在荷兰队的右路下底传中,敲开了胜利之门。可见,兵无定势,水无常形。

现代型10号

俄罗斯的另一位中场大将是去年的俄超先生济里亚诺夫,他的位置在阿尔沙文和瑟马克之间,将前后左右的来球更合理地向前输送,传球次数仅次于左后卫日尔科夫。在阿尔沙文缺席的头两场,他的职责更重,需要中路带球推进,还要出现在禁区完成射门(对西班牙中柱、对希腊进球)。能攻善守的中前卫在本届杯赛上大放光芒,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决定球队命运的人物。

随着齐达内、鲁伊·科斯塔的退役,里克尔梅在欧洲找不到一席之地,古典10号淡出视野,笔者在欧洲杯预选赛总结中,亦曾感叹10号的弱势。然而,著有《铁幕背后》的东欧足球专家乔纳森·威尔逊的专栏激起浪花,称“莫德里奇定义了现代型10号”。

克罗地亚同样有着优秀的10号传统和情结,以博班和普罗辛内茨基为代表,莫德里奇在萨格勒布迪纳莫的位置更靠前,但在国际赛场上有所不同。他和老队长尼科·科瓦奇组成了一对技术型搭档,在和英格兰、德国力量型球队的对话中取得完胜。“他可能没法将对手撞倒,但能靠脚下的灵活、平衡能力和视野弥补不足。他太特别了,很享受有球状态,训练中所有人都想和他一组。”这是队友克拉尼察对莫德里奇的评价。

同样的话,对德科、莫蒂尼奥、斯奈德、哈维、法布雷加斯等人也适用。没有他们,葡、克、荷、俄、西不会踢出如此精妙的足球。反观法国和瑞典队,两支赛前被认为晋级淘汰赛没有问题的球队,都在这一环节落尽下风,马克莱莱和图拉朗、斯文森和安德森功能重叠,徒有招架之功。在对西班牙的四分之一决赛中,意大利队号称“4312”,三名罗马中场都在,却全无半点罗马队风采,少了优秀的边路攻击手只是一方面,关键是没有托蒂和皮萨罗“双核”。

边卫攻防论

缺少收放自如的现代型10号,也没有其他创造性思维,势必只能借助最原始的进攻手段——两翼传中。本届杯赛场均传中14次以上的球队,从高到低依次为奥地利、意大利、瑞典、希腊、瑞士和法国,看出他们的共同点了么?这些球队场面上往往不落下风,攻势不少,但杀机寥寥。在提倡高速反击的年代,效率至上,简单地将皮球送入人多腿杂的禁区,未必是最佳处理方式。而最终四强和克罗地亚正巧在10次~12次的区间内,他们往往经过边路有序的配合,扯动对手布防空间,再选择传中的时机和方式。这一战术环节中,各队边后卫的优缺点都被放大了。

阿里·汉在离开中国前的述职报告中指出,国足两闸防守漏洞极大,边后卫容易失位。以本届欧洲杯来看,世界顶级边后卫亦难保清白之身,边后卫已成足球场上最难踢的位置之一。他们不但是整体跑动最多的,更是冲刺距离最长的球员。由于中前场球员拿球的空间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短,他们开始承担进攻起点的重任。传球最多的七名球员中,四名是边后卫。但在本职工作、边路防守方面,他们很是头痛,需要同时处理以C罗为代表的边锋群和对手同行的助攻。索性,放开手脚,以攻代守——这便是本届杯赛精彩之处。

拉姆许是最佳代表,有很多人选他进最佳阵容,也有不少人摇头。半决赛对土耳其,他被卡齐姆压制,个子比你高、步子比你大,就打得你毫无脾气。萨勒奥布还来添乱,一个穿裆人球分过,送出妙传,拉姆好不狼狈。这样的表现,竟是欧洲足联本场最佳球员?唉,萨勒奥布一侧的漏洞还要大呢!决赛,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拉姆又被打穿了,半场即被换下。

丹尼·阿尔维斯是新一代边卫进攻潮的引领者,塞维利亚如何解决攻防平衡问题?一是后卫线整体移动,阿尔维斯助攻时其他后卫集体向右五米,二是调波尔森补位,俄罗斯阵中就有这么一位不起眼的塞姆肖夫。德国和土耳其队的高大中卫移动能力不足,影响了补位,防守中场呢?前者技术无优势,由守转攻还忙不过来,后者全顾着进攻去了。

猜你喜欢
中场球队球员
一道美国数学竞赛题的推广
我不只是球员
菜鸟球队菜鸟兵
这些球队为什么拿不到总冠军?
进入中场阶段 落实政策为生
一个城市和他的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