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条件

2008-10-16 09:09冯雁军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18期
关键词:魏玛古迹龙应台

冯雁军

德国小城魏玛,只消你见到她,就一定会喜欢上她。不是因为这里有包豪斯大学,也不是因为有哥德和席勒,而是因为魏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这里,不论是光辉的历史,还是耻辱的历史,还是重要的文化,不论是次要的文化,一样都得到了保留。在布兴森林集中营,希特勒曾下令杀害了无数的犹太人。然而,魏玛人并不因为这段极不光彩的历史将集中营拆除,相反把它完整地保留,并被列入文化保护项目,实事求是将整个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英国伦敦街头的墙上,常常能看见许多蓝牌。这些蓝牌,全英国有700多块。能挂上蓝牌的房子叫做“英国遗产”,不准拆除,不得改变外形,还要定期修缮。那么,谁有资格被挂牌呢?首先是“名人”,必须是为某个领域内多数人公认的杰出人物;必须是为人类福祉做出过重要和积极贡献的;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诞辰超过100年并已过世。既然是为人类造福,其对象就不能限于英国,在英国住过的外国人,也在考虑之列。当然,这样的外国人还要具备3个条件:在本国声名卓著,有国际影响,在英国居住期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阶段。比如中国作家老舍先生,他1924年至1929年在伦敦教过5年书。

而罗马人的包容更让人吃惊。没去罗马之前,同事一再向我推荐,那里收藏着许多艺术瑰宝,不能不看。博物馆门口排起至少有2公里的长队,恐怕等不了。好在世界上最宏伟的圣彼得教堂近在咫尺,虽然仍免不了排队入场,但区区上千人,对能容纳5万人的大教堂而言,却不在话下。面对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时期大家的壁画和雕刻,仰望137米高的穹隆大圆屋顶,更加感到自己的渺小。为什么?曾经雄霸欧洲的罗马,却在自己的领土上大度地包容着区区几千人口的梵蒂冈,一点也不觊觎它拥有世界第一的大教堂和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一条古老的城墙是它们的国界,两侧互通公交和地铁。

台北市核心区有一座台湾银行所属的大楼,早在龙应台当文化局长前就被指定为古迹。但是台湾银行想拆除它,建一座新的大楼,那里的地皮太贵了。于是到法院申请撤除该建筑的古迹地位,因为它是殖民者的老营,不是中国文化的东西。法院竟然判决他们胜诉,准予拆除。龙应台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召开古迹委员会会议,得到全体委员的支持,在24小时内重新指定它为法定古迹,后来它被保留下来。理由是——保留在台湾的日本人的遗迹,甚至更早以前的荷兰人、西班牙人的遗迹,同样重要。

对世事的包容,折射出一种宽容的气度,一种包容的精神,一种尊重的姿态,更是文明的重要条件。一个能包容异质文化的民族不可小视,一个能包容异质文化的国家更不可小视。

(选自“欧浪网·文学频道”)

编辑提点: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数则难得的写作素材,但是作者将其统统归入“包容”、“宽容”,并不恰当。保留集中营,主要源于反省;梵蒂冈城国虽只有0.44平方公里,但在世界影响上,她是个大国;保留殖民遗迹或相异的文化遗迹,是文明世界的通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需要敬仰的,是文化本身的魅力。

猜你喜欢
魏玛古迹龙应台
古迹“开发”之忧
赛博格女孩与福特治理术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暮色中的追光
京都古迹
魏玛访歌德不遇
有价值的善良
《银色仙人掌》
探秘吴哥古迹
到魏玛寻找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