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致广大 学尽精微

2009-01-08 10:13王锋旗
江西教育A 2009年12期
关键词:江西省理论课政治

王锋旗

走进胡伯项教授的书房,跃入眼帘的尽是书,书中浸透的满是知识。透过他那睿智的眼神可知,他在思想的国度里遨游,以知识的宽广来感悟人生的得失。他出生于进贤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考上了原江西大学。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从事教学工作,36岁时就晋升为教授,并一跃成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教育是神圣的阳光事业,教师就是用自己今天的默默奉献来铸造学子们明日之辉煌。大学生的世界蕴藏着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奥秘,教师的天职就在于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去体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追求用思想的力量、知识的魅力来培育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人生和祖国的热爱。

他秉承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守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献身精神。因此,他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同事的好评。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比较难教的公共理论课,学生不怎么喜欢听,课程内容又比较枯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让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因此,关键是教师必须心中有“人”,回归“人本”,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以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如何把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好、讲活,这是胡伯项教授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他从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一条经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真正做到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精而管用”,不流于形式,就先要总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的好传统和好做法,然后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改力度,建构起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他认为,就是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贴近学生、贴近学术研究、贴近社会、贴近时代,体现“五个突出”:要突出课程改革,体现课程的时代性;要突出学科教育,体现课程的科学性;要突出前沿知识,体现课程的前瞻性,注重介绍这些学科领域的前沿资讯;要突出自主研修,体现课程的个体适应性;要突出课程的情境氛围,体现教育主体的人格形象。他在教学中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把社会关注的焦点拿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就让学生感觉到乐学以致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他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研究上不断改革探索新的方法,力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在深化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做到“一个定位”“两个结合”“三个坚持”“四个联系”。随着网络的流行,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他把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首要目的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他要求自己和教师在授课时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做到“少而精”,坚持教学专题化。同时,他紧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社会变革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学生的思想实际等四方面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他认为,在教学模式上,要实现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由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移,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僵化的“灌输式”教学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他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和实施了理论讲授、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自学和研究性教学、社会实践、对话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第三,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贴近学术前沿,努力体现课程体系、教学观、教师观的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他说,教学与科研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要自觉地把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思维研究分析现实问题。

平时,胡伯项教授特别强调一点:教师自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自觉性。他说,数学、计算机等其他的课程,教师上不好,学生只会认为教师的水平差。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一样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是上不好,学生就会怀疑教师的意识形态或是指导思想有问题。所以,这门课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并且花大功夫,不仅在对学科的理解上,还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他强调指出,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要有敬畏之心,教思想政治理论是一种神圣的、不可怠慢的工作,它涉及学生的灵魂,所以教师应该带着责任感去研究其中的规律,探索它的实质。“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他很有感触地说,“如何在教书授课的过程中给人以启发,能够学以致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老师。”这是常挂在胡伯项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只要用丰富的知识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去感染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和政治觉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成为精彩的一门课程。

对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使他更努力地去为学生讲好每一堂课,他时刻注意以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教育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每一个听过他的课的学生,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他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师上完课之后,挎包一拎就走,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逐渐产生了距离感。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个性更自由,希望少一些管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他认为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很注意这一点,尽量拉近学生与老师间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距离。比如通过当班主任、当导师,去接近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上下课时间与学生的答疑,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交流真实想法。他还特意设了一个电子信箱,让学生的意见或是想法可以及时通过电子信箱进行交流。不过他坦言,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还是比较大,并笑着说:“如何与学生交流是一个大学问,里面有学不完的功夫,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相应地需要不同的交流方法。”尽管如此,他都肯定一点:应倡导师生之间交流。

他不怕重担压肩,不怕劳累,教授过多门课程,如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革命、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同时他担任过很多不同的角色:马列部教研室主任、马列部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以及现在的马列部、思政部主任。这些都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教研和管理工作经验,在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1998~2000年、2001~2003年度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和2004~2006年度江西省学科带头人、2007~2009年度江西省学科带头人。2008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他被赋予重任,担任该学院院长,更加艰辛的任务在前面等待着这位勤于探索的学者。

“江清月近人”,虽然拥有这么多的头衔,他却没有一点架子。正是由于他为人谦逊和朴素,显得那样充满亲和力,他的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术团队。

他说:“通过工作可以组成一个团队,而团队具有个人所不具备的能力,这种乐趣是在专业研究中得不到的。”现在他感觉最欣慰的事就是整个马列部的教研队伍正走向成熟,能够继承前辈的事业。很多学校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随着老一辈的教授退出工作岗位,其学科也相应出现了断层。而现在南昌大学的马列部延续了前辈学者奠定的基础,年轻学者成为了学术的骨干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胡教授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知识的追求永不满足。他说现在自己工作中知识更新的步伐放慢了,感觉精力和时间都远远不够,繁杂的事情特别多,知识面的拓展也不足。正是这种不满足和不满意使得他能够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从而取得更多更优秀的成绩。

他致力于科研,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同构问题,对转型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较深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在《高校理论战线》《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研究》等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56篇。他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教材12部,其中获省部级科研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可谓硕果累累。

同时,他又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负责人、江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担任江西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统编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入党培训教材》《科学发展观大学生读本》的主编、江西省优质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负责人、2008年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等等。由于他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卓越贡献,他于200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能够看着自己的事业和学科慢慢成长起来,这是胡伯项感觉最为欣慰的事。薪传火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传播,文化才能传递,精神才能延续。《易经》有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他正是这样,用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做事业,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做学问,用宽容的胸襟处世、用仁爱朴实的心待人。我们有信心期待,胡教授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江西省理论课政治
模拟成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