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2009-01-11 07:38南旭辉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南旭辉

〔关键词〕 中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B)—0042—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也越来越被学生喜欢和接受。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以及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合作氛围

学生的学习往往受问题驱动,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目标,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内容,呈现合作学习的目标。为了使合作学习富有实效,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精心选择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 的原则。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经过我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情况的录像。然后提问:如何才能统计出1分钟内经过我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的情况?由于这个问题的情境相对复杂,学生单独解决存在较大困难,迫使学生寻求别的同学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经过合作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分钟内经过我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4辆,公共汽车有8辆,三轮车有7辆,卡车有12辆。在整个过程中,小组合作成为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科学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探讨,从而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就不能随意分组,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等方面全盘考虑,还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因为表现好,就会有成就感;学习一般的学生能在学习好的学生的带动下学会表达,学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了缩小个体差异的目的。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也要合理,一般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分组后,还要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包括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这些角色可以适当调换。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保持新鲜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以便打破优等生“一统天下”的局面,体现地位平等和机会均等。

三、教师应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适时把握契机,科学分配合作小组,并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有合作的需要。因此,教师不宜提出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宜提出小组合作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 这一课,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多少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何区别?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实践证明,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前两个问题,但对这个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对此,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先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气氛活跃。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再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方法证明的“启发”下,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探索,最终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深化认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及成功的体验。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便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学习前就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如,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探索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先观察然后独立思考,让学生先对这些图形的共性有个初步的感知,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交流时,学生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合作时,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互相之间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二听是指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既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又要听出别人意见中的不足和优点;一思是指听后要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楚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合作学习后的反思是学生的思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与别人的思维进行碰撞后的一次知识的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后形成解决方案。实践证明,经过反思,每个学生都能在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合理性。

五、教师要转变角色,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为倾听、交流、引导、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同时扮演指导、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评价。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指导,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六、重视合作学习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时,要“课堂评价”和 “定期评价” 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合作学习结束后,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同时也要对每次小组合作的情况详细记载,便于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进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在教学中,要把握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有利的因素,并合理利用这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过程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总之,在教学时,合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课堂便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