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如何在熊市中解套

2009-01-13 10:16
资治文摘 2009年1期
关键词:孙中山交易所蒋介石

巴 图

在去广东从事革命之前,在政治上尚不得要领的蒋介石,对商道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在上海的经济投机中,股价暴跌,蒋介石却成功解套,在股票市场上大赚了一笔。

1916年,孙中山为了筹措革命经费,派朱执信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在上海创设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营证券、花纱、金银、杂粮、皮毛等,资金总额定为当时国币500万元。

对于孙中山的要求,“北洋政府”经办人不知交易所为何物,只好托称任何人都应当以法为据,法无此物,则难批复。这件事情就此被搁置下来,孙中山也没有再继续争取。不过,在政治上尚不得要领的蒋介石却对此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尽管此时他还只是张静江等人的一个小伙计,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经营才能。

先发制人

张静江是蒋介石在投机经营上的带路人,他在巴黎开办通运公司,赚了大钱。1905年冬重返巴黎时正好与孙中山同船,他便前去拜望,并表示可以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

两年后,同盟会本部经费匮乏,孙中山无计可施,想起了船上邂逅的那位奇怪的富贾张静江,便按联络密码往巴黎发电报。几天后,张果真从巴黎电汇来3万法郎。此后,但凡孙中山向巴黎求援,张静江是有求必应。不久,张静江便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了孙中山的密友。

过了一年半载,蒋介石等人因为经济非常拮据,在张静江的启发下,利用孙中山呈文的思路,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名叫“协进社”的秘密社团,聘请江浙财阀虞洽卿等人,联络上海工商界中知名人士,向农商部申请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正在积极筹备之时,此事被南通商界巨擘张謇所探悉。办证券交易所在当时中国商界是很超前的事情,土生土长的中国商人很少能有此创意,但张謇是个例外,他不仅早有此意,而且正在着手筹划,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对于其中的“道道”,张謇自然要比蒋介石等人内行得多。他很清楚,真正的危险并不在于由此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是西方国家的交易所均采用一区一所制,“北洋政府”若准许蒋、虞首先创办交易所,别人就不能在同一区域内再办。张謇在南通办盐垦多年,当时正种植棉花,还开办了大生纱厂,自己手中有花、有纱、有布,万事皆利于我,岂容他人染指分肥?

于是他马上向“北洋政府”提出申诉,坚决反对蒋介石、虞洽卿等人创办交易所。

理由有二:“一是交易所既是一区一所,就不能多种经营,做了证券就不能再做物品,如单营物品,则做了棉花就不能再做纱布;二是交易所不能依靠外资作股本。”

正当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之时,精明的日商却于1919年在上海日本领事馆注册,在上海租界三马路开办了“取引所”(即交易所)。蒋介石、虞洽卿便以抵制取引所为借口,电请农商部迅速批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此同时,蒋介石等人还秘密展开活动,试图先发制人。在他们的游说下,沪海道尹某打了一个密电给北京:关于虞洽卿申请创办交易所一案如再不批准,他们将在租界内先行交易,如地方官厅予以封闭,反会使日商取得专利。

当时控制着北京政权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等人,不愿日本人以任何方式介入中国事务。于是,中国以股票为龙头的第一家综合交易所被批准。

股市有风险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于1920年2月1日宣告成立,理事长为虞洽卿,常务理事6人,理事17人,监察人为周骏彦等。交易物品原定7种,为有价证券、棉花、棉纱、布匹、金银、粮食油类、皮毛,但当时并没有全部上市。

一般交易所的买卖是由经纪人经手代办的。经纪人在交易所中缴足相当的保证金,在市场代理客商买卖货物,以取得相应的佣金。

蒋介石、陈果夫、戴季陶等人成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人,牌号是“恒泰号”。其营业范围,表面上是代客买卖各种证券及棉纱,资本总额银币35000元,每股1000元,分为35股。股东共有17人,但由于各种原因,合同中多不用真名。蒋介石的代号为“蒋伟记”。在合同上各股东都在自己的名下盖章,只有蒋介石没有盖章,仅在“蒋伟记”名下签了“中正”。蒋在其中占了4股,他的4000元股本,由张静江替他代交。

投机舞台搭好了,蒋介石等人自然干起了在交易所的市场上“抢帽子”的投机游戏。

由于交易所设在商贾云集的上海,又是中国第一家,因此,一时成为投机者的乐园。交易所股票称为本所股,也加入证券市场买卖。开始时每股价格在30元左右,到1920年春季已飙升至每股50多元;等到《物品交易所条例》颁布后,本所股市价已到80元,至年终时每股涨到120元。这时每股所欠缴的股款3/4即37.5元,已全部缴清,交易所已实收资本500万元。蒋介石等人初尝甜头,乐不思蜀。

后来,交易所的一些人认为股票价格已达到饱和点,不能再有所发展了。于是,一场分裂势不可免,很多交易所创办者纷纷撤资,调整投资方向。

正当交易所的主要人物各谋发展时,蒋介石、戴季陶、张静江等人仍然握有每股120元市价的4万股股票,继续大做本所股买卖。1921年初,本所股每股市价已由120元抬高至160元,到年终时竟涨至每股200多元。蒋介石喜不胜收,暗笑出走者不识时务。

交易所原来订有120余条的营业细则,规定卖主或买主应缴各种证据金,以防卖主到期不交货和买主到期不缴款,规定极为严格。但这时的蒋介石等人,不仅不缴证据金,反而强迫常务理事郭外峰、闻兰亭等收受空头支票,充作现金。这时,现货与期货的差价越来越大,差金打出极多,导致会计上的现金大量支出。蒋介石等人开始恐慌。

原来,人们眼见得交易所得利既快又多,搞交易所的人接踵而起,到1921年夏秋时达到顶峰,已完全失去了“平准市价”的作用,终于酿成1921年的信交风潮,许多交易所纷纷倒闭。上海交易所拖延到1922年2月,被宣告“死刑”,大量股票一旦变为废纸,交易所的大富翁骤然变为穷光蛋,蒋介石自然难逃厄运。

成功解套

但蒋介石毕竟不一般,他抓住一次机会,利用政治手腕成功地使自己解了套。

交易所监察人周骏彦是蒋介石的同乡兼老师,此时因套利而欠债20万元,到处被债主逼债。一天夜里,周到交易所理事魏伯桢处,要魏设法救他。

恰逢此时,与交易所合伙的日本商人又汇来100万元,以助交易所复业。了解内情的魏伯桢正在打这笔钱的主意,见周来,突然有了办法:把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先在交易股东名簿上过100个新户头,然后叫庄之盘和魏在日本的同学雇100个人作为股东,在交易所股东开会时到会场去,质问交易所负责人关于交易所500万元资金和各经纪人保证金及各种交易所缴的证据金的用途,交易所负责人如果派人出来和自己谈判,就有文章可做了。

周骏彦听了这个打算后,拿不定主意,当晚就找蒋介石咨询。蒋介石这时也是负债累累,一听到这个解套的主意,第二天就跑来找魏伯桢提出合作,而且狮子大张口,表示要从中捞20万的好处,被魏当场回绝。

蒋介石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回去之后就来了一手“釜底抽薪”:给这次行动的关键人物庄之盘送了1000元,并对之晓以利害,要求同意自己入伙分赃。

庄之盘对蒋的能耐是了解的,对其无不言听计从。他马上找到魏伯桢:“你初到上海,还不懂上海规矩。虞洽卿不是弱者,在租界上闹起事来,巡捕房不能不管,这就一定要通过法租界的黄金荣。瑞元(即蒋介石)同黄金荣有交情,你不同他合作,恐怕不容易成事。”

在蒋的授意下,庄之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成功,拿到的钱先救周骏彦的命,其次给蒋介石部分资金,供他去广东之用,剩下的钱大家均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魏只得同意这个办法。

股东会开会前,庄之盘所雇的100个人全部到位,坐满了前几排。会议主持者虞洽卿一看苗头不对,心知有异,就宣布会议延期一天举行。虞当晚请李征五(辛亥革命时任沪东光复军统领,以后在法租界当“大亨”)商量对付办法,许诺交易所将送他5000元。李征五当场拍胸,也找了一百来人与魏、蒋等周旋。

蒋介石看到情况有变,知道自己不是虞洽卿的对手,马上叫庄之盘“先行退兵”。眼见解套在望,庄不同意就此罢手,两个人协商不成,就闹到魏伯桢那里。经过谈判,魏认为应从长计议,李征五是熟人,可以做他的工作。

而蒋介石此时已决定反水,他私下找到了叶琢堂。叶是金融界大亨,他在开赌场时与蒋有交情。蒋请叶琢堂出面找虞洽卿,称自己并无意与他作对,只是现在经济上困难,没法去广东,要虞帮个忙,出点钱,由蒋出面将事情摆平。最后谈判结果,虞答应可由交易所拿出6万元,但要在蒋离开上海的那一天才能给钱。

蒋随即回来做魏伯桢的工作,魏尽管心里恼火,但没有任何办法,只好顺从蒋的意见。第二天,蒋介石便拿着自己分到的钱,结束了在上海的经济投机,开始了他去广东的政治投机。

(摘自《看天下》2008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孙中山交易所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孙中山的绰号
三方争购意大利证交所
VITE链上去中心化交易所ViteX公测上线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