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后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2009-01-18 09:31俞剑维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错别字笔画儿歌

俞剑维

被视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把汉字写正确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亡羊补牢”现象剖析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小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要求第一阶段的学生会写“常用汉字800-1000个”。这个数量占了整个小学阶段写字量的40%,可见低年级写字教学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几率比较大,主要原因有:①教师重识字轻写字,一味追求学生的发展,似乎只有朗读、思考、想象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体现学生的发展,对写字指导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无暇顾及。②学生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引导,写错一个字后,很难一下子纠正过来。

遇到学生经常写错别字这种情况,教师多半采取的措施是分析错误并加以解决纠正。这种做法正如所谓的“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确,这可能会避免错别字的再发生,笔者也常常在教学中运用。但是,“修羊圈”所耗时间和精力,以及丢失“羊只”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何况,修修补补的窟窿也不一定结实。

那么,如何让孩子从接触写汉字起就一笔一画写正确?下面笔者将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从写字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预防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

二、预防在先,防患未然

1避免“先入为主”,重视首次感知

指导生字书写,教师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办法记住字形,并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感官协同参与,强化首次感知。学生首次感知的材料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在大脑形成深刻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正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期内难以清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

(1)夸张强调,唤起注意力。如教学生字“绿”时,因学生首次接触“水”这个极易和“水”相混淆的部分,所以在大脑皮层会初步形成错误的表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就有准确预见,在教学时让正确的信息“先入为主”,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预防错别字。所以,在教学“绿”字时,教师可以用醒目的红粉笔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个“水”,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迷茫之际及时得到指正,效果远远优于课后辅导、隔日纠正。

(2)巧学妙记,凝聚注意力。生字“练”,学生稍不留神,就会把它的右半边写成“东”。教学中,可以通过“火眼金睛”的小游戏,引导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当学生发现“练”字右半边不是“东”,第六笔是横折钩,而且要出头时,我马上大力表扬:“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儿的竖钩正歪着头呢!”并和学生一起编儿歌写好这个字:“左边是个绞丝旁,右边像‘东不是东,横折钩,要出头,两个小点儿面对面,多‘练多写记心头。”像这样巧妙地通过游戏、儿歌、故事等各种途径,把单调枯燥的写字要点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

(3)多样复现,保持记忆力。小学低段学生还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短时记忆占优势。为减少错别字,教学中必须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复现,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如“晴、睛、蜻、请、精、清”是一组形近、音近字,每次要教其中的某个字,我总是带领学生再复习一遍其余学过的字,反复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以防书写混淆字形。

2巧引汉字溯源,疏通错别字症结

在写字教学中,巧引汉字溯源,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从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切与喜爱之情,从而有效预防错别字问题。

(1)引汉字本源,知其所以然。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的化石,它们集中到一起,就构成了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内容丰富的“史料库”。一笔一故事,一画一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以及它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体会汉字字源,从而有效预防错别字问题。

如“北”,初学时,学生很容易把它的右边写成“兆”的右边。仅仅是告诉学生写错了,并非治本。于是我在教学中,结合之前学过的生字“从”“比”和新生字“北”,给学生讲解了一个关于“人”与“人”的排列组合。这三个字在甲骨文中都是由两个“人”构成,只是排列方式不同:“从”是一个人在前面领着走,另一个人在后面紧紧跟着;“比”像两个人并排站着比高低,所以该字有“比较”之意;“北”是两个人背对着背。因此,“北”字的右侧同“比”字的右侧。

(2)引笔画元素,预防从“点”开始。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将“头”“员”的最后一笔点写成捺,“孙”“教”的提写成横,“风”的横折斜钩写成横折弯钩等等。基本点画不到位,势必会影响书写的正确率。因此,把汉字写正确必须从写正确基本点画着手。汉字由点、横、竖、撇、撩、提、钩、折八个基本笔画组成,这些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写字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各种笔画在汉字中的作用并正确地书写。如偏旁“阝”,学生很容易将第二笔分两笔写成“了”。所以初学这个偏旁时,要让学生明白笔画横撇弯钩是“由横撇和弯钩组成,上紧下松,上折下弯,在字左时小巧,在字右时略宽大”,这样既能预防学生写错别字,又能指导学生将汉字写漂亮,何乐而不为呢?

3寻找汉字规律。达到举一反三

汉字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找到其中规律,举一反三,避免机械化地死记硬背,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

(1)依据字义,巧辨偏旁。可能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氵”“冫”作偏旁的字学生在书写时很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形声字的规律,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并运用这一规律记忆生字,这将会极大地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其实“氵”作偏旁的字:沙、海、河、滩、洋、洗、溪、汗、江、沉都与水有关,而“)”作偏旁的字:凉、冷、冰、冻等大多与凉有关。这些偏旁都是在古人模拟实物图形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创造、发展而成的,在认识这些偏旁时也可以相应出示它们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加深印象。

(2)总结规律,触类旁通。学生在写“雪”“扫”时,时常会把部件“彐”和“建、庚”等字中的“彐”混淆,反复强调,收效甚微。教学时,可以把这两类汉字分组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寻找其中的规律。很快,学生发现“雪、扫、帚”等字的“彐”中没有竖、撇等笔画穿插,而“建、庚”等字的“于”中有竖、撇等笔画穿插,“彐”中间的横是出头的。发现这个现象后,再请学生举例来论证,发现“皱”“诌”“绉”“邹”“帚”和“庚”“虐”“疟”等字果真遵循这一规律。再如“真”“具”“其”和“且”“组”,书

写时学生可能会把里面究竟是两横还是三横混淆,按照以上方式,学生发现有“头”或有“脚”的,里面是三横,没“头”没“脚”的是两横。找到规律后,遇到其他形似的生字,学生也能做到触类旁通了。

4洞察汉字细微,避免形近字混淆

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它们或多一笔或少一笔,如“瓜、爪”“己、已、巳”“拔、拨”等等,学生在使用时经常混淆。这些字形虽然相近,但意义却相差甚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区分其间细微的差别,从而预防因混淆写别字的问题。

(1)比较字形。如“己、已、巳”是一组形近字,连笔画数也相同,不仔细看真的难以清楚其中的细微差别,学生在使用时自然也就容易张冠李戴。“己”读jǐ,意为:①自己;②天干的第六位。“已”读yǐ,意为:①止,罢了;②已经,表过去。“巳”读sì,意为:①地支的第六位;②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如此向学生讲清楚“己”“已”“巳”的意义和区别后,再引导学生编读口诀:“己是口全开,已是口半开,巳是口全闭。”学生自然就对这组形近字印象深刻了。

(2)联系意思。“拔、拨”这两个字只相差一小竖,但意思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初学时极易混淆。于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洞察其中细微的差别,发现“拨水”的“拨”右边是“出发”的“发”,这表示小鱼用尾巴一拨就出发了:而“拔萝卜的“拔”右边是“朋友”的“友”加一点,因为萝卜太大拔不动,好多朋友都来帮亡,每位朋友都要出一点力,所以右边是朋友的“友”上加一点,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巧编儿歌。儿歌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对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是低段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一些形近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形式,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儿歌、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辨别差异,易记易用。如“教”——“老师教孩子学文化”。又如“卖、买”易混淆,编成儿歌——“多了十要卖,少了十要买”。除了编儿歌,还可以用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洞察、记忆汉字的细微差别。

(4)综合感知。结合低段学生的接受特点,教学中可以图、文、音、动画、视频多管齐下,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如“乌”,有的学生在书写时,不经意间就会把它和“鸟”字混淆。教师在指导写字时可以结合古文字和相配的图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渗透“乌”字的演变。

“乌”像一只活灵活现的乌鸦,乌鸦全身都是黑色的,而它的眼睛也是黑的,处于黑羽毛中的黑眼睛一般不容易被人看到,所以这样的鸟儿头上就没有一点了。由于乌鸦全身是黑色的,所以“乌”有“黑”的意思,“乌云”“乌黑”等中的“乌”都指黑。这样一来,学生写字时就不会“乌”与“乌”不分了,而且在他们的脑海里,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形象的图画,一个个蕴含着丰富知识的鲜活实物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了课堂常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细微差异的字,也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效果突出差异等等。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让学生对汉字的细微差别进行综合感知,避免形近字混淆。

三、注意事项

1一锤定音。方能行之有效

对于一些易写成错别字的生字教学,很多教师也感到比较棘手,不辨析吧,错别字接踵而至;辨析吧,可能越是反复强调的地方,学生越是容易混淆。其实,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会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会留下深刻印象,这种“防患”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防患未然”时,一定要“一锤定音”,切中要害,并且干脆果断,不能浮光掠影、含糊其词,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模棱两可、不知所措。

2识写交融,寓写字于识字教学中

新课标要求低段识字教学“力求识写结合”。但从目前操作层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写字指导重“说”轻“写”。课堂上“写字”演变为“说字”,即说出每一笔、每一画应该写在田字格的什么部位。往往说完了,也就下课了,写字自然就放到了课后。关于识字写字课的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写字的实践。“说上十遍,不如写上一遍。”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文,在写字训练中写好汉字。因此,教师要树立两个意识:一是识字课堂必须让学生动笔写字:二是对于学生的写字,教师一定要精心指导。

防止学生写错别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名低段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就能准确预见可能出现的错别字,在教学时运用各种巧妙的教学方法,对易错字采取不同的方法突破,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错别字的出现。“亡羊补牢”和“防患未然”的不同,关键在于“想在前,做在先”。当然,我们还要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成为预防错别字的主人。

猜你喜欢
错别字笔画儿歌
找不同
旅途中的那些错别字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错别字先生
30
添笔画等
儿歌6首等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