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2009-01-18 09:31屠雅云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方法

屠雅云

经常听同事抱怨:批一叠作文本圈圈点点,总要花五六天的课余时间,耗时费力,可作文本发下后,学生并不领情,总是看看分数就作罢,有些甚至连评语都懒得看。是呀,语文教师把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的精批细改,学生的视而不见,造成了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学生对写作责任感的减退。

传统的观念中,坚持“精批细改”的教师都是一些“老黄牛”式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他们埋头苦批,从眉批到总评,圈圈画画,批改后的作文通红一片。但仔细深究,不难发现“精批细改”存在不少弊端:一是耗时费神。按一节课批5~7本算,一个班50多名学生大概要用8~10节课的时间。而小学教师一般一天只有2到3节空课,照这样计算,一叠作文本得用一周多的时间才能批完。那么教师钻研教材、参加教研活动、批改其他作业的时间哪里来?二是由于教师不能及时批改作文,等学生拿到作文本时,对作文内容已逐渐淡忘,修改作文的兴奋期已过。作文讲评错过了有效的反馈时机。三是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随便一看就束之高阁,教师的精批细改徒劳无功,同时也助长了学生对自己作文不负责任的态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那么,教师如何从“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体的带动作用,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呢?下面结合一些实践粗浅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集体修改——典型引路

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教师有时即使讲了许多修改的重要性、修改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在遇到具体文章时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用具体的文章作示范,进行分析指导,授生以“渔”。教师可从学生习作中选择存在普遍性问题的作文,在大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在大屏幕上直接修改。这个过程直观形象,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典型批改,学生能够从中悟到作文应该怎样修改,不会束手无策。到了小学高年级,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作文布局谋篇、语言润色等方法的认识,教师还应设计专题辅导课。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人物描写,习作要求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本单元学生积累了不少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及动作细节描写。其中,细节描写方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细节描写对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极强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细节描写,我设计了《细节——让人物鲜活》的专题辅导课。精选学生典型习作和优秀范文,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的方法,效果还不错。

当然,集体修改的时间和篇幅安排可以灵活一点,可以在学生修改前作示范引导,也可以在学生修改中就普遍问题共同讨论:可以是片段修改,也可以整篇修改,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自我修改——字斟句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究竟该怎么改?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修改作文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叶老曾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当然,也可以不出声,只在心中默默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地方读起来感觉不妥,这些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可能是语句不通顺,可能是用词不恰当,可能前后连接不自然。发现有不妥之处应马上提笔修改,改完后再读,如此反复,直到感觉满意为止。

当然,学生自我修改之前,教师应提出具体的修改要求,否则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一般修改要求有两个层面:一是常规要求,即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写错别字等常规性要求。二是特定要求,即根据作前指导提出的本次作文的具体写作要求。比如人教版五下第二组,写“童年趣事”,要求学生把经过写清楚,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拟了以下几条修改要求:

①语句通顺,努力不写错别字。(常规要求)

②经过是否写清楚、写具体,是否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的真实感受。(特定要求)

③是否写出了“趣”。(特定要求)

这些修改要求应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他们修改时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三、同伴互改——集思广益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习中与同伴的合作,习作修改也同样少不了同伴的帮助。《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提出了“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要求。同伴互改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同时在互评过程中,学生能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具体的组织方式。如,笔者发现四人小组互改比同桌互改效果要好得多。在四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其他三位同学的帮助修改,不会出现同桌学生作文水平差距很大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层次分组,安排一位作文水平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然后请每位学生清楚响亮地读自己的作文,其余三个仔细听,发现有不妥的地方马上指出,并讨论如何修改。若遇到争议,可请求教师帮助。这一过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修改热情,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认识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当然,在学生互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互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另一方面随时发现学生互改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应马上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

尽管小组修改的方式比较费时(大概需要一节课的时间),但经过小组互改,学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习作以及修改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让教师可以真正从“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四、个别面批——有的放矢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存在差异,学生的作文功底又参差不齐,个别面批可以弥补集体讲评和书面批改中的不足,点面结合,使作文批改做到有的放矢。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改。”但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篇作文都进行面批。那么,哪些作文需要个别面批呢?在教学中,我主要针对以下几类作文进行个别面批:一是思路不清、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的作文。此类作文若是拿出来集体批改会被批评得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失去写作的信心。因此这类作文需要教师耐心地、一句一句地帮助学生梳理。二是思路清晰、但内容不具体的作文。此类作文需要教师在如何使内容写具体的方法上作个别点拨引导。三是构思新颖、但组织材料头重脚轻的作文。此类作文教师需要对如何组织材料、突出重点方面进行个别引导。四是表达能力较强,但立意不佳、角度不对的作文。这类作文需要教师指出其不足,给他们架起继续攀登的云梯。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对于写得好或是修改后进步明显的作文,教师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写作的信心和热情。

总之,传统的“精批细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积极探索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文批改方式和途径,从繁重而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方法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