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资源 激发学习热情

2009-01-25 08:59林妙真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科课文语文

林妙真

贺拉斯·曼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捶打冰冷的铁。”我们的生活到处是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收集资料,乐于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平时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带进课堂,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加语文实践活动机会,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实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学生在寻找、探究过程中,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如教学《长城》《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我布置学生查找、收集、剪贴相关的图片或历史文字资料;教学《太阳》《鲸》等课文时,建议学生翻查百科全书;教授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时,请学生接触电脑,上网开阔视野;教授课文《落花生》《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则叫学生带来花生、杨梅,通过看、摸、闻、吃等多方位的感受,更真切地了解实物,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一到上课,学生就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找到了……”“老师,我知道了……”“老师,我再补充……”“老师,他说得不对,我找到的是这样讲的……”我犹如一个快乐的渔夫,撒下一把喷香的诱饵,就吸引来了一群争食的鱼儿。那激起的波纹就是学生探索的火花,那飞跃的弧度就是学生飞扬的信心。往往一个资料交流环节,就占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原计划好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了。但这又何妨呢?只要学生具备了主动探索、积极钻研的干劲,以及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好奇、新鲜的心态,还怕有学不会的知识吗?

二、生成教学,水到渠成

成功的课堂教学,似乎要有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才算完美。其实不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群体,他们在蜕变,在成长。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契机,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技巧了。

一次,课上到一半,突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哗啦啦”暴雨倾盆而下。整个教室乱作一团,有的学生吓得捂住了耳朵,有的甚至躲到桌子底下。我突发奇想,组织学生站到窗前,观察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看、听、想。结果,一场风雨使学生文思泉涌,作文内容精彩纷呈:

“花坛中的茉莉花在暴风雨中颤抖着,哭泣着。”

“三楼顶上的泻水口,五条长龙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道闪电从眼前飞速窜过,我的脑袋轰的一声,震天响的雷鸣声简直要把我吞没。”

“操场瞬间成了海洋,落叶在雨中飘飘摇摇,仿佛要挣脱暴风雨的袭击。”

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利用这些即景生成物,创造口头造句、短文小练笔的语境。这样做,一来化弊为利,二来巧妙安插,让学生觉得说话、写话并不是一件困难事,只要善于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新颖的素材唾手可得。

一次,一只蜜蜂一直盘旋在我身边,怎么赶都赶不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住了。于是我放下预定的教学任务,请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老师身上太香了,蜜蜂要来采花蜜。”“蜜蜂找妈妈,找到我们教室来了。”“老师的连衣裙太美了,蜜蜂以为来到花园里了。”

又如学完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秋天的怀念》后,我设置了情境: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完课文《地球万岁》后,我要求学生试着用诗歌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诸如此类的生成作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机会,不露痕迹地把学生从学中带到说、写中。慢慢地,学生即景说话、即兴写话,善于观察、思辨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犹如一座尘封的火山。聪明的老师只要善于打开缺口,就能让座座火山流泻出强劲的岩浆。语文学习是多元化的,学生思维是丰富的。在语文学习中,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只有学生个性的语言。因此教师应力求找到火山的缺口,让学生的才思源源而出。

三、学科渗透,多元发展

语文老师要确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大语文学科观念,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使它们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我时常把语文和美术、音乐、表演、劳动、数学等学科糅合在一起,大胆放手,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生活中语文因素无处不在。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世界,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学生会觉得所学知识有用,学起来也就兴致盎然,不管成功与否,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受益无穷的财富。教师可结合节日、季节设置作业,如“三八节”“母亲节”给妈妈送上一份独特的礼物。学生在活动中,既受到爱的教育,又增长了人生阅历。

利用劳动课本,把语文的触角伸得更深更广,使学生在增加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只有亲身实践,知识才来得丰满、深刻。比如学钉纽扣、缝补衣服、扎拖把、炒菜、养宠物、种花草,等等。因为亲身实践,所以学生在习作中能有条理地叙述劳动过程,讲述劳动甘苦,这样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语文学科与艺术是相通的,相辅相成的。教师可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融入艺术成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如上《回乡偶书》一课,当读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编演一出回乡剧。活动里,学生把诗人的老态龙钟、伤感无奈表演得栩栩如生。古诗的语言凝练、优美,每首诗或是一幅鲜明的臧面,或是一个个新奇的想象。比如上完《望天门山》《江南春》,我让学生自由作画,不管稚拙,还是熟练,每一道线条都是学生思索的痕迹,行走的轨道。每次习作后的展览,都能激起学生的赞叹。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具有美术天赋的学生,更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小学基础教育很容易落人语文、数学的偏爱,忽视其他学科的熏陶和培养。其实,一个学生的成才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只要在某一方面能深入探究,并能取得成绩,就是一个人才。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用。

总之,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当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个操作、展示的平台,他们就能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和汲取,就能保持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责编郝勋)

猜你喜欢
学科课文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背课文的小偷
“超学科”来啦
背课文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