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语文高效备课新视野等4则

2009-01-25 08:59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钻研受教育者实践性

新课程小学语文高效备课新视野

邱衍霖在《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备课高效性应该做到“四个钻研”和“四个预备”。

“四个钻研”体现在:①钻研课标。即要领会本学科的指导思想,总的教学目的、任务,明确教法上的要求,以便随时对照课标的要求自查教学活动和检验教学质量。②钻研教材。可采用由“面”到“点”的方法钻研教材,先熟悉学科教学的总要求、总内容,再熟悉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求、难点等,并注意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③钻研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疑难点、易错处、兴趣等。④钻研教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精心选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四个预备”分别是:①预备语言。精心备好五种语言,即激情诱趣的导人语、启发思维的设问语、承上启下的过渡语、点拨解惑的讲解语、画龙点睛的总结语。②预备教具。熟练掌握所用的各种教具,做到操纵自如。③预备板书。好的板书应具有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的针对性、启发性功能。④预备作业。弄清作业的训练意图,作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业格式要求等,注重留能力训练含金量高的作业。

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郝桂荣在《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力求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统一:第一,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的统一。现实体验包括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现实情境的体验。亲身实践可以通过学习、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现实情境的体验,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来实现。第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显性教育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方式,而隐性教育则以环境濡染为主要方式。学校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人类共同的经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和道德情操。第三,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的统一。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体现人的主体精神。教育者应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价值引导建立在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激励与赏识上,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则是在教育者关注其生活世界和智慧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受教育者进人精神充实和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并形成个体的经验体系。只有充分重视这两个过程,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主体价值。

优秀班主任是怎样“炼”成的

马利文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职业成熟有一定的标志和影响因素。班主任职业成熟的标志是班主任要建立班级民主制度,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学会换位思考,注重从学生的角度看事情;懂得激励赏识,引导班级和学生的正确成长;打造班级文化,让文化育人是优秀班主任的法宝;构建学习组织,促进共同发展;正确看待学生的成长,允许学生犯错,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树立正面典型,转换教育视角;充满创造激情,消除职业倦怠。然而,拥有对工作的持久激情与创造力是一个成熟班主任的标志,但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是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每个班主任都有职业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教师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对其职业成长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汪贤泽在《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师知识形式与其职业环境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独特认知不是一种理论性的行为,他们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情境,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教育情境中以经验为基础的自我设定,是以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顿悟为基础的对教育的合理性追求。具体而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又不是一种具体的能力,它是以意象、隐喻、实践规则和个人哲学等为主要表征形式。教师以这种知识为根据,通过确定此时此刻知识的具体应用来实现自己、完善自己。实践性知识出于对实践的感知,能够增强教师对实践情境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但它又具有模糊性、行动性、反思性和生成性特点,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发展和提升自己在特定的情境和文化中形成的实践性知识,不仅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责编欧孔群)

猜你喜欢
钻研受教育者实践性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