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个性学生的关爱

2009-01-25 08:59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师生思想老师

廖 瑛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曾经说过:“准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我对这句话的体会要比一般人更深刻。

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无论教学设备怎么先进,教学方法如何优良,教师都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多方面地关爱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反之则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再者,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他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在无形中也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给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而对个性学生的关爱,更是需要我们特别耐心、细心。

一、不另眼相待

如何关爱、教育、引导个性学生呢?这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和耐心,多关心这些学生,和他们坐下来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树立师生之间是朋友、没有高低之分的思想,切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光帮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困惑,还要帮助他们融入班级生活中,使他们不产生陌生感,知道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对他们另眼看待。如果能够让他们卸下这个思想包袱,那么,教师就走好了第一步,就会获得了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因为师生之间如果可以以心交心,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眼前的老师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长辈、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那他们的抵触感就会降低很多。

二、不给个性学生定型

个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差了一点,教师的教导工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找出个性学生的思想症结,针对个性学生的特性引导他们,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但是到了小学阶段,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依然还没有完全养成,有的甚至还很差。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的教育转换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作为老师,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不要对学生抱有偏见心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旦班级里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会下意识地认为是那几个容易犯错的个性学生的所为。如果教师对这些个性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在丁作中就会出现偏激行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击这些个性学生的进取心和承认、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还会伤害到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使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远,使个性学生更不容易接受教育。

三、关注进步,理智面对学生的错误

身为教师,偶尔会对个性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反正就这样了。因此,部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关注优等生,而对个性学生的成长却不加理会。殊不知,个性学生才应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都清楚,有时一个班里有那么一个个性学生的存在,他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影响着整个班级其他同学的行为,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因此,我们应关注个性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善于发现个性学生的优点,用积极的思想影响他们,引导他们上进,在表扬个性学生优点的同时也提出改正一些缺点的要求,使个性学生树立我也很优秀的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用心真诚交流

教师要用心和学生真诚地交流,换取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一次课上,班上的杨思程同学不认真听课,我在上面提出问题,他在下面阴阳怪气地故意捣乱。我没有马上发作,而是当做没有听到。下课后,我悄悄地把他叫来,指出他这样做的不对之处,然后分析了这样做的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减退的态度,让他低下了头。我知道,他表面上没说什么,可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了。从那以后,他很少在课堂上乱喊乱叫了,我诚恳的态度感动了他,换得了他的信任,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正是教师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

五、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面对教师,学生常怀有心理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动放下老师的架子,真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下课后和他们开开玩笑等,师生生之间的距离无形中缩短了,学生也愿意和我接近了。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谈话的方式,如把原来的你应该怎样做改为我建议你怎样做等,用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教育他们,谈话的内容也由原来的关于学习纪律等方面比较严肃的话题转换为兴趣爱好等比较轻松的话题,谈话的次数多了,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老师的真诚,与老师的距离也拉近了,都愿意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了,对很有个性的学生,最佳的办法就是以心换心,用爱来抚慰他们的心灵。

个性学生的行为养成并非一两天的事情,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是长期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需要我们老师在注意方式方法的同时,还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多一分爱心和关心,少一分挖苦和讽刺,只有这样,我们的个性学生才能慢慢走上正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责编蓝能波)

猜你喜欢
师生思想老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师,节日快乐!
麻辣师生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