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2009-02-10 08:35黄慧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第欧根尼大帝文本

黄慧萍

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考虑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因而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抓手,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理应以文本阅读为基点。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场面。在这种热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给课堂留下一段空白,让不同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质疑使学生的理解更贴近作者的价值取向

案例一: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其中选择了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对于“灵魂”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作者用了五个事例把它定义为“一个人的精神追求”。通过分析五个事例中的人物,同学们都理解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1)有思想;(2)有丰富的精神财富;(3)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正当笔者要结束课文时,突然有同学问:“我觉得亚历山大大帝的灵魂也很高贵。因为他身为大帝,竟然还亲自问哲学家第欧根尼,能替他做些什么,难道他不高贵吗?”这个说法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笔者心里一惊,备课时倒没有想到这一点。镇定了一下之后,再让同学们读一读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句子,“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提问:“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吗?”有同学回答:“我觉得亚历山大大帝没有高贵的灵魂,因为文中说他‘征服了欧亚大陆,说明他是一个侵略者。”另一位同学说:“我觉得他问第欧根尼,是想讨好第欧根尼,作为一个外来入侵者,他必须安抚好当地有名望的人,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还有一位同学说:“作为一名大帝,他能这样问别人也不错了,但好像高度不够,还谈不上‘高贵的灵魂,充其量也就只能说是‘礼贤下士吧!”笔者总结了大家的发言:“大家说得都很好,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老师想补充一点,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所说的‘高贵的灵魂有三层涵义,亚历山大大帝的所作所为符合其中哪一条吗?”大家都说不符合,于是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疑问与答案都应来自课文。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杨再隋教授在提倡本色语文时,曾强调: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和文本的对话。疑问从文中来,答案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句,有时还要咬文嚼字。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真心地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他们良好的语感及领悟能力。每交流到一个句子,学生总能凭直觉抓住重点词揣摩、品味,说出自己的个性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适度超越文本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人格浸染、品格熏陶等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刻意地追求“个性化解读”:或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或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取多种不同的答案。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人的道德等是非观念产生模糊认识,而且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也丝毫无用。这种种发散都不如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的一个疑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好学生疑难的切入点,抓住发散思维训练的契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自觉性,使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的训练做到完美的统一。

二、质疑能还原文本的真实面目

案例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是笔记体小说中的典范,其中的正面与侧面描写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例子。当笔者讲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关宾客反应的句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时,老师说:“这句话表现了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跑的强烈反应。”

生:变色离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都表现出宾客的恐惧惊慌,只有奋袖出臂好像不是恐惧的样子。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注释上有‘奋袖出臂的意思,是‘捋起袖子,露出手臂,这副模样,不是要去救火吗?”

师:大家都是这么认为吗?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这一句放在这里不伦不类。

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表现宾客的害怕,我想古人的衣袖比较宽大,做这样的动作是防止引火上身。

生:我觉得这句话也表现宾客的害怕,因为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容易逃走。

师:我们群策群力,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仅解决了同学们的疑问,而且使文章的文字有了画面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质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重新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当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时,难免会带上个人的主观情感和阅读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独具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决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三、质疑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三: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提示是“人生体验”,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人生”不够长,“体验”不够深,所以笔者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落在“学生”的体验与“作家”的体验相比较上,以加深对人生体验的感受。第一篇文章《错过》,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生:作者错过了什么?

生:作者为什么会错过?

生:错过之后该怎么做?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该如何回答?

生:比如,由小学升入初中的时候,我错过了一所好学校,原因是小学时不够努力勤奋,错过之后我来到了这所学校,更加努力一些学习,期待超过我的那些小学同学。

师:想不想知道作者刘心武是怎样回答同学们的疑问的呢?请打开课本,找到答案,并思考:作者和我们同学的想法有何区别。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质疑可以充分给予学生需要的知识,不需要的知识滤去不讲,起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作用。

记得钱梦龙先生在讲授《死海不死》一课时,用了质疑法。老师让学生决定哪些知识不要讲,哪些知识要讲,在师生共同解惑的基础上,整个课堂不仅容量大,而且把教学重点置于课堂争论的旋涡中,是“欲扬先抑”“欲留先走”的技法。可见“质疑”的教学效率有多高了。

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当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必要的指导。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理解水平有高有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正误之分,对文本也会提出各种符合自己阅读认知的问题。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更是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疑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语文老师如果注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合理地质疑,语文教学活动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曾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由此可见,质疑文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意义上是平等,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师与生并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相对富有者与权威,也因此他才能承担“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角色,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鉴赏。教师掌控疑问能力的高下,将直接影响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效果。

猜你喜欢
第欧根尼大帝文本
第欧根尼的木桶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Cuando la sangre china llama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旅行的第欧根尼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腓特烈大帝与洛伊滕之战
腓特烈大帝的两次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