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深入小说教学

2009-02-10 08:35曾蓉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山神庙杜十娘风雪

曾蓉蓉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的中学生读小说,往往只注重大概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对文本的反复研读。笔者在小说单元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在早自习不像读文言文一样去读小说,很少有人朗读和细读文章。也许学生觉得小说没有朗读和细读的必要。北大教授孔庆东认为学生每天要朗诵10分钟,而且内容不限,朗诵并不一定要读诗歌、抒情散文等。而且不同时间的朗诵,有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解”。这个“解”就是细读,如让学生读懂一篇小说,必须要细读。小说有的以其曲折的故事取胜,有的以其深邃的思想发人深省,有的具有调侃诙谐的语调,有的有朴实或是活泼的语言,有的有传神的肖像描写,有的有意味深长的语言描写,有的环境描写和情节、人物浑然一体……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如何把小说中的这些精髓学过来?首先要做到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

要让学生细读文本,首先教师不要误导方向。这里特别要提到节选小说的教学,节选小说是长篇小说中的精华所在,但只是长篇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而不是全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必须对它在原文结构框架上的地位、作用做出准确的分析定位,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构思布局。但要把握一个度,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讨论节选内容以外的故事情节上,反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探究。节选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不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而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地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是把学生困在书本上,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得乎其外”。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唯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说以它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多姿多彩吸引着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小说的优势。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把小说教学当作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循着学生的兴趣,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小说、理解小说、分析小说。在实际教学当中,根据教材不同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一、细读题目,切入文本

细读文本,第一步就是推敲标题。“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篇课文中最醒目、最传神之点。好的题目常常被称为“文眼”“题眼”,它以最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往往是“纲绳”之所在。

如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为什么用怒沉百宝箱这一“怒”字,杜十娘怒谁?问题一出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全被激起。有的说怒孙富卑鄙无耻,有的说怒李甲见利忘义,有的说怒自己误入风尘,有的说怒自己有眼无珠,有的说怒李父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世俗传统……循着这些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读杜十娘投江前的一段控诉,然后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怒这些人?这些人与杜十娘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很快就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顺势就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抓住题目中的“风雪”二字做文章。先让学生读读题目,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为什么不用“夜宿”山神庙之类的?为什么在这里要用“风雪”?然后就可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风雪”的描写。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明白了风雪描写的作用: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

二、假设问题,精读文本

这种教学方法是假设一个问题改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引导学生再次去精读文本,从而达到深刻理解主题的目的。通过联想和想象,对小说比较、鉴别,在对作品形象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再造也是把握小说社会意义的一种方法。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感受形象后还必须善于把握相关描写的内在联系,善于把相关形象拿来比较,在比较中去鉴别,去深入理解形象的本质属性,才能整体把握形象,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杜十娘的刚烈行为?如果不这样做,你能否为她设计一条出路?一开始,很多同学为杜十娘设计出路,有的说出家,有的说再回妓院,有的说用百宝箱取悦李甲……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在李甲、孙富眼里,十娘是个怎样的人?在柳遇春眼里,十娘是个怎样的人?在你眼里,十娘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设计的结局找依据。很快,就有同学提出反驳意见,同学们再次探讨后认识到像杜十娘这样一个美丽、热情、聪明、坚强的女子,她是不会选择第二条路的;同时,也明白了社会环境不允许她有第二条路走。懂得了杜十娘的悲剧不仅仅是李甲的负心、孙富的破坏造成的,更是这个男尊女卑的、有着门第观念的社会造成的。

三、感受细节,解读人物

细节是文艺作品的细胞,是通过对具体的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展示等多方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写作技法。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它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中心思想的表达,并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典型细节描写,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如《守财奴》可引导学生细读葛朗台临终抓法器和嘱咐女儿“到那边去向我交帐”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财奴性格。如《陈奂生上城》可引导学生细读陈奂生三次坐弹簧太师椅的细节;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脱,盖上被头就睡的细节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现了他勤俭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引导学生去品味林冲的语言,从中感受他逆来顺受、苟且偷安的性格。如《项链》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可引导学生去体味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按照文学鉴赏的心理规律,学生在解读一篇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没有时间保证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学生除了文字障碍以外,还有与作者情感距离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排除文字文句障碍,另一方面,要创设便于学生把握作品内容的问题情境,紧扣文本,找出解读每部作品的点,牵一发而动其全身,唯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角色。

猜你喜欢
山神庙杜十娘风雪
风雪中的等待
风雪兼程
宋代风雪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战术运用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