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桃花源记》中的美

2009-02-10 08:35叶海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屋舍良田桃花源记

叶海良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文中虽不着一“美”字,却使“美”尽得风流。细细读来,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一、崇高的理想美

陶渊明生活的短短六十三年中,正是南北朝时期的晋宋之交,且三次改朝换代。而每一次政治风云的变幻都伴随着一次次大杀戮,造成了社会极其恐怖的局面,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动荡的年代和黑暗的政治环境对陶渊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期,由于他对统治者怀有幻想,故几度出仕,可官场的腐朽、仕途的险恶和行役的辛苦,让诗人渐渐清醒过来,加上他向往光明、追求真理,不愿随俗浮沉、同流合污,不久就辞官归隐了。他向往着一块没有硝烟与欺诈、人人平等、幸福自由的理想乐十。但在那动荡不安的黑暗社会,正直的人根本没有言论自由。于是,陶渊明接受前人血的教训,十分谨慎地运用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统治者的残暴,于是虚构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来。

作者运用诗一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而和谐的生活图景,让读者尽情地享受他那崇高的理想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平旷”“俨然”“良田美池”“交通”充分展现了桃花源的环境是非常宁静优美的;“屋舍俨然”则预示桃花源没有闾左阊右的区分,也就意味着桃花源没有贫富差别;“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往来种作”让人们有田可耕,有地可种;而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人文景观又可以看出桃花源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男耕女织、老幼皆欢、平等相处的生活情景是多么令人羡慕,这是一个多么崇高而美好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成果不受统治者的剥削与掠夺;在这块净土上,没有帝王的争夺,没有王朝的更迭。桃花源已不仅仅是隐士躬耕的小天地,而且多少体现了农民小生产者要求自食其力、不受剥肖0的理想和对劳动者不得食的现实的否定。作者所设计的这幅理想蓝图,激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并因此认识到隐藏在桃花源背后的无限深刻的意义,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

二、淳朴的风俗美

《桃花源记》生动形象地描述桃花源中那理想社会的民俗,那优美的风景,那和谐的民风,那淳朴的社会风尚,不仅给读者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美丽的风景。作者笔下的风景美丽无比,令人向往。当渔人“忘路之远近”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美丽的桃林世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情此景,如天堂,似仙境,令人惊叹!更是令人神往。难怪“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要探寻究竟。当渔人穿过“才通人”的小口,‘来到桃花源,见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景象更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和谐的村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中的生活井然有序,村风和谐美好。你看,桃花源中有劳动能力的在田间往来耕作,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幼则怡然自乐。这虽只是一个动人的人文景观,劳动成果怎样分配,作者未作任何评说,但从“屋舍俨然”“怡然自乐”这一平等和乐的景象可以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想象。作者极力称赞桃花源的生活秩序,目的是让人们透过这“有序”去思索领悟其中所潜藏的另一番深意,从而启发人们去追寻、去奋斗。

淳朴的民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的道德风尚纯朴天成。长期以来,桃花源人在这块净土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虽与外界隔绝,但自由自在。渔人的突然到来,似在平静的湖中投进一块石头,让桃花源人平静的生活荡起了层层涟漪,也激发了桃花源人的好奇心。他们“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在桃花源人的心中,渔人不是一个地位低下之人,而是一个至尊的客人。他们家家“设酒杀鸡作食”,个个延至其家,并坦诚其来历:“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真诚待人,无不体现桃花源中道德风尚的纯朴,民俗的自然。

三、结尾的含蓄美

桃花源的美景,桃花源人的富足,桃花源人的慷慨与热情,吸引着渔人再度寻觅桃花源。当他带着太守再度寻觅时,“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好像成了一个仙幻境界,一下子消逝了,不见踪影了,一个多么神奇的结局!刘子骥闻此也“欣然规往”,却“未果”而“病终”,从此“无问津者”。作者为何构思这样一个结局?因为他知道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无尽的战火、世人的相互欺骗,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但作者描绘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虚虚实实,似有似无,有待人们去捕捉其中的美。构思这样一个结局,也寄托了人们对人间幸福的憧憬。

综上所述,作者正是通过生动的描述,巧妙地将其新颖的文思、美的内涵,隐藏在文词之间,既迷惑了庸人昏昏然的目光,又能把锋芒显露在文章的外面,让人惊绝赞叹那用心的精妙,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猜你喜欢
屋舍良田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长相思·无眠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良田育良种 迈步新征程
江南采风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