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

2009-02-10 08:35朱红甫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黄绿眉眼张洁

朱红甫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元件,没有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然而,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往往表达出它特定的含义,传统的就词解词、依句释词的方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所得就显得非常有限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使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实现词语在语义、意蕴、情感、语用等方面的增值,让词语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个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一、放飞想象,让词语获得语义的增值

学生是天才的想象家,因而词语教学也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内在的想象因子,还词语以意象,鼓励学生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让汉语的形象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且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魅力便会慢慢地散发出来。

(《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段——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的景色怎样?想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飞檐凌空俯临长江)

请大家依次读词语。(学生读,语气平淡)

师:这一组词中每一个词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只要你轻声地读一读,并且用心想一想,就一定能看到一幅美丽的春景。细细地读一读吧。

(生自读)

师:看到美景了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我读“烟雾迷蒙”,好像看到了长江边大雾漫天,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茫茫的烟雾之中,恍如进入仙境一般。

师:真美!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读“杨柳依依”,仿佛看到了微风吹来,杨柳的枝条轻轻地随风摇摆,多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啊!

师:你看,这么一读,柳树就活了。

生:我读“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看到了黄鹤楼的屋檐往上翘起,气势逼人,显得雄伟壮观。

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热切的):好。(朗读全部词语)

师:我们读着读着,眼前慢慢地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暮春三月,长江边上烟雾很大,到处鲜花盛开,岸边的杨柳在微风中舒展着长长的枝条,江面上沙鸥盘旋,不时传来清脆的叫声,好像在赞颂江边的美景。黄鹤楼在绿树掩映下,高高翘起的屋檐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师:说得好!

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随着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学生的心湖上。此时,词语已不再是僵化的笔画构成物,而是从“发生学”层面赋予了词语以神奇的“生命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舒展的联想,入境的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词语已经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语义已经变得异常丰满。整个教学过程恰似行云流水,了无斧迹刀痕。

二、虚心涵泳,让词语获得意蕴的增值

词语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就会显现出它的特殊意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实践证明,对于学生来说,联系语境,虚心涵泳,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词语意蕴,领会作者写作时遣词用语的精当。

《燕子》的教学片段——

师:还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

师:你再读读整个句子,准能看出来。

生:(读)“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再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

(该生再读)

生:“黄绿眉眼”是不是指柳枝上发出的芽?

师:你应该把疑问句改为肯定句。

生:“黄绿眉眼”指的是柳枝上发出的芽。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手板画)(指着画上的芽)“黄绿眉眼”指的就是这个。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

生:这样写就活了。

师:有眼就活了?能说.话走路了?(笑声)怎么活了,请继续说下去。

生:柳树睡了一个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这一片段的教学,对于“黄绿眉眼”的解释教师并没有停留在“指的是柳枝上发出的芽”上,而是在教师的精心引领下,学生潜心体会,主动探究,领悟“黄绿眉眼”的表达效果,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

三、以读传情,让词语获得情感的增值

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个词都投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开,寄托了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深切情感。哪怕是课文中的一些看似平常、看似平淡的词语,只要我们教学方法得当,教师、学生的心都沉潜进去,用心朗读,以读传情,同样也能够感受到词语中蕴含的情感韵味,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颤,把词语的生命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我们来看一看一位老师执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平常也许没有听过,也许听过但是没有见过,也许见过但是没有吃过的东西。

(屏幕出示词语:嫩蔷薇枝才开放的映山红青豌豆青枣青玉米棒子马齿苋野葱灰灰菜荠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读,师随即正音)

师:读得真棒!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一一(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生齐读这组词语)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这一个个植物名称的词语原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可是由于教者把它们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它们与张洁小时候的“饥饿”紧紧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涵泳,使得整组词语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不再是那一个个没有“情感”的植物,而是小时候的张洁狼吞虎咽地吃这些植物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此时,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引发了学生对童年张洁的同情之心。这一组词语的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情感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链接生活,让词语获得语用的增值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时,如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就能在运用的同时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打碗碗花》一课有个词语“一茬接一茬”,这个词语是北方的方言,非常富有表现力,意思是野花的生命力非常

顽强,一丛接着一丛地盛开,开得非常灿烂。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这个词语是理解的难点。有一位老师是这样突破难点的:

师:(板书:一茬接一茬)课文中指什么“一茬接一茬”呢?从课文里找出带“一茬接一茬”的句子。

学生找句子,师出示句子,并指名读。(野花一茬接一茬,红、黄、蓝、紫,终年不断,除非水渠结冰,雪花盖满大地。)

师:哪里有这样的野花?

生:小区的花坛有。

生:学校后面的桃花林里有。

生:水库边的草地上有。

师:闭上眼睛回忆一下,野花一茬接一茬地盛开,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闭眼想象后)五颜六色的野花一片接着一片,竞相开放。

生:野花的生命力很顽强,一丛接着一丛盛开,仿佛在比赛谁开得最美。

生:这边的野花刚刚凋谢,那边的野花就盛开了,草地变成了野花的世界。

生:这片蓝的慢慢地谢了,那片红的就已经灿烂地开放了,热闹极了。

师:是啊,野花一丛接一丛、一片接一片地盛开,就是“一茬接一茬”。谁想用朗读来展现这份美。(指名读句子)

师:大自然中,还有什么也可以说“一茬接一茬”呢?

生:韭菜一茬接一茬。

生:小草一茬接一茬。

生:蔬菜一茬接一茬。

师:“一茬接一茬”不仅指自然界中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在生活中还可以指人,指物,你能说出哪些?

生:买菜的人一茬接一茬。

生:游客一茬接一茬。

师:你在哪里看见过了“一茬接一茬”的游客。

生:我跟妈妈去北京旅游,在故宫的门口看见过了。

生:我在上海的高架桥上看见过一茬接一茬的新汽车。

生:这词语真是太有意思了。

师:是的,每个词语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精彩的世界,爱读爱想的人都能看到那个世界。

这一片段中,由于老师引导得体,启发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思路,生活的这泓活水赋予了学生灵性和个性,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词语运用的过程成为训练思维、发展语言、感悟生命的过程。“一茬又一茬”不仅仅停留在运用于植物的生长,还拓展到了其他的人和物,拓宽了词语应用的范围。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养成了活学活用的习惯,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理解巩固所学词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猜你喜欢
黄绿眉眼张洁
IQ Test
玩味色彩空间
CL Sounds
南瓜小人
黄绿之境
遇见你的眉眼,如清风明月
植物谜
待他眉眼如初,守她岁月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