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 因材施教

2009-02-10 08:35蔡晓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颜回论语君子

蔡晓飞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07年在温州新课程培训大会上,张新强教师也说:“教材依然是例子。”这在《论语选读》教材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教材本身就是《论语》的一部分节选,我们的教学也就是通过这些节选的内容来让学生走进整部《论语》,走近孔子。所以《教师用书》中也特别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应特别引起重视: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孔子和孔子思想。第四,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论语选读》教材里面的内容都只是例子,事实上这一整本教材就是个引子,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论语》与孔子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如何走近国学经典,让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

有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教学问题将不再是如何教这本教材,而是如何用这本教材教。而要用教材,当然得根据它的特点来用,做到“因材施教”。

一、从教材体例到教学顺序

我们选用的是语文版的《论语选读》,该教材录用了《论语》全书512章中的174章,按主题编排成课文。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15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和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每课均由课文、练习、相关链接三部分组成。实践除在各课练习中随时体现外,还在课程的最后集中设计了一次综合性的体验与探究活动——“孔子与现代化研讨会”,教材最后有两个附录。

如果直接以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教学,可能会不太好。因为第一课“为政以德”,讲孔子的政治理想,将孔子标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政治家,毫无可亲可敬的影子,一下子就会让孔子与学生拉开了距离,给学生造成一种负面心理——《论语》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从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克己复礼”讲的是孔子“仁与礼”的观点;再接着的是“待贾而沽”“知其不可而为之”,选叙的是孔子的政治运动与政治主张,与第一课相接;再接着的“仁者爱人”又回到对“仁”的探讨,与第二课内容相合。按这样的编排教学下去,学生会学得杂乱无章,理不清头绪。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是将第十课“学以致其道”提到了第一课上,认为这样可以让《论语》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孔子的政治思想与追求由于离学生比较远也比较难理解,教学时,应考虑往后靠。我们的教学呈献给学生的应该首先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其次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君子、仁者形象,最后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家形象。这样的教学顺序可以让孔子的形象一步一步地向上升华,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发展过程。对照教材,可以先从学习与教育(10—13课)入手,然后接修身(5—9课),再接政治(1—4课),最后探讨哲学(14—15课)。

二、从教材的特点到教学策略

《论语》是很有特色的论著,编成教材后,它的某些特点仍然存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制定教学策略。

(一)根据教材语录体的形式特点进行教学

《论语》是语录体形式,它的章与章、篇与篇之间没有严密的联系,尽管教材独具匠心地将它们按主题编排,每课也都有个统领的标题,但每课里的内容,上一则与下一则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的。所以尽管《论语选读》用了定篇的形式,但这与我们必修教材的课文教学又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就事论事一则一则教,用每一句分别去探讨主题,而不去探究语段之间的联系,还是着重探讨主题,把课文所有的语段都贯穿在主题之下,努力找到一条线索把这一课中大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哪一种教学会更有效?实践证明:有线索贯穿的课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会多一些,课堂也会活一些;而一则一则教,由于教材有详细的参考译文,学生会显得倦乏一些。所以,老师要处理好教材的这些语录,尽量地用自己的思路将课本中一则一则的内容连贯起来,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比如上《克己复礼》时,老师可以以这样的思路贯穿课堂:解题“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复何礼——为何需要“复”礼——如何“复礼”

(二)利用教材内容特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1利用译文的争议性。《论语》是我国的一本大书,自古以来就有多人研注,每个人的注解都不尽相同,而教材中只有一种译文,所以对于教材的注解及参考译文就会有争议。如何处理这争议?有人说,《论语》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这诚然是对的,但我们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注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加深理解。如课本53页第11课《诲人不倦》中有一则: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课文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吗,怎敢跟颜回比?颜回呀,听到一件事能够知道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是不如他。”

而王文特在《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里是这样解读的: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胜一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确实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并且评论说,学夫子之道,固然需要聪明颖悟,但是仅仅聪明是远不可能的。子贡佩服颜回,只服他的闻一知十,有点偏了,孔子乘着他的一念虚心说“我和你都不如他”,是想启迪他,学问是来自于躬行心得,即使闻一而知十甚至知百,最后也要一以贯之。《集注》说:与,许也。我同意你说比不上他。我觉得这不太像孔子的语气。

老师可以再罗列杨伯峻《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南怀瑾《论语别裁》等书中有关该句的解读,然后问学生:就你们现在对《论语》及孔子的理解,你们认为这句该如何解读更忠实于孔子的思想?当然这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了,只要学生认真思考了,尽量找出一些《论语》中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看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达到目的了。所以教材译文的争议性如果善加利用,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教材的重复性。我们的教材是按主题编排成课文的,但往往能够表现这个主题的选句也能够表现那个主题,但教材在编排时只将它编入某一课。教材的前言中也说“具体材料的归类多着眼于某一点,并不排除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所以我们在扩展或资料补充的时候,可以多用用教材中其他课的选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句的理解,也是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如教材中有专门的一课“君子之风”,但关于君子的论述在教材其他地方也很多,如在“学

以致其道”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敬鬼神而远之”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中庸之道”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和“君子和而不阿,小人同而不和”等等,我们可以在教学“君子之风”时,就提到这些句子,并提示学生在教材中找到这些句子读读,这样一回生,两回熟,再讲到这些句子时,学生就会理解起来容易一些,并逐渐学会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当然,在教学中也可以以这个特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每个小组找出整本教材甚至是《论语》全文中有关“仁”“礼”“孝”或“君子”等某一主题的有关章节,小组合作解读,写一点心得。

3处理好教材的经典性。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论语》则自东汉起就长期被奉为经典,《论语》中的许多语言也至今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然而经典的并非就是流行的。尤其是对学生来说,《论语》的思想和内容毕竟离学生已经很久远,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和隔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可和回归传统文化。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①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普及,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启了方便之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内容制作成flash的形式进行教学。中央电视台的《论语心得》以动画的形式进行《论语》讲解的方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②引进其他文本进行教学

《论语》语言简略,材料零散,缺乏系统。因此,不论是语言理解还是内容探究,都需要联系相关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印证和比较。这种联系既可以是《论语》内部相关材料的联系,如利用《教师用书》上相应篇目之后的附文和相关链接等,也可以是《论语》同其他文献中有关材料的联系,如《礼记》《左传》《易经》《史记》以及后人对《论语》内容的各种解读。这样也可以初步培养起学生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解读文化论著的意识。

③引进具体事例进行教学

为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内容的趣味性,使《论语》的解读具有时代的气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鲜、具体的事例进行教学。如讲到《中庸之道》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好好先生,讲到“礼”时,谈谈中国礼仪之邦的不和谐变奏——人情社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可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与南怀瑾《论语别裁》的方式。

猜你喜欢
颜回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颜回之乐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