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2009-02-10 08:35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思维语文教师

刘 杨

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的最大不同,是西洋绘画讲究的是满,是用大量的厚重的色彩去充盈画布;而中国的绘画,在一枝梅、一茎兰、一抹烟云笼春山之外,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这些空白不是作者无物可画,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引观者于这空白中生出无限遐思,体味无穷的韵味,成“意蕴”一说。此谓留白。

而我们的文学更是大量地运用了留白这一手段。那“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后,竟跟一“天上人间”,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读来却有种种不同的况味。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长沙》上片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回答么?下片的荡开去不是留白又是什么呢?所以,作为文学的传播方式之一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应该讲究留白呢?

语文教学目的大致有三:一日识文断字,一日传递文化,一曰培养思维。其中的培养思维,就是要求我们不能仅追求答案本身,而应更重视追寻获得答案的过程和方法。我们职业中学的语文教育也秉承着这一系列目的,当然也概莫能外。职业中学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是基本未能完成这三个目的的,大部分只达成了第一个目的,初步接触到第二个目的,甚至有的学生连第一个目的也没能够达成,更遑论培养思维了。而我们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谆谆告诫中长大,在“师道尊严”的习惯中生存,往往忽视了第三点目标。职业中学学生基础差、能力差的客观现实,高考压力不断增大的社会现实,加重了我们追求答案的急切心情,那过了时的“背背背,老师的法宝”甚而成为了我们一种不自觉的自觉。这已经偏离了语文课教学的目标。那么,就让我们回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上来,停止我们的喋喋不休,给语文课留点空白吧!

一、从思想上反思——感悟留白之美

1留白之放下尊严

一次听课,有个学生就《六国论》(苏洵)的取材忽发异论:苏洵是故意地肢解历史,是断章取义。这一说法看上去与老师的讲解分析刚好矛盾。~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有了生机,学生都想看看老师将怎样回答。这本是一个分析文章选材角度、材料处理与运用的绝佳机会,也是一个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契机。但该教师在看清提问的学生后,竞立即驳斥:“你懂什么,别胡说!作者这样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在这貌似权威的呵斥中,学生好不容易进发的思维激情也就此止步了。此时,假使这位老师能进行分析引导,哪怕最后不能完全说服学生,他们的思维之渠将得到疏浚,他们的思维之欲将得到牵引。失一时所谓的权威,得数十新的思考者,得失之较还不明显么?

在这点上,北大俞平伯教授的意见值得我们借鉴,他提倡读书不苟同,不固执,不苟求,我们又何必要求学生与我们老师的一家之言一致呢?是谓留白之放下尊严。

2留白之给予时间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闲暇出智慧。”可我们的学生呢,在无尽的要求中,疲于奔命,为完成作业而奋笔疾书,为完成这样那样的功课而忙碌终日,有学生戏言:我们哪里是职高,比普高还普高。我们的讲授也力求面面俱到,字词句段篇,哪一点没讲到我们心里都隐隐不安。正是这些不放心,把我们的学生困住了。他们本来在以前的学习中就缺乏思维的锻炼,在这高中阶段,思维的最后系统训练阶段,我们又抱着学生学,使他们落入了我们用不放心编成的罗网。这种从思维到内容的全方位的抱着学,使他们还有思维发展的空间么?

陶渊明的那句话怎么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瞧瞧他的读书是种怎样的自由洒脱,如老牛卧古荫,细嚼慢咽,慢慢发现事物中的馨香。既然如此,那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慢慢享受,慢慢反刍又何妨呢?是谓留白之给予时间。

二、从行动中反思——深味留白之妙

1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可利用质疑问难后的空白来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因为质疑问难后的留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活力。好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学生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留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例如教读《孔乙己》,有位教师于无疑处生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什名谁?”学生一愣。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在飞快地奔突,寻找答案的出口。沉思片刻之后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寻求主人公的姓名,并思考为何要叫“孔乙己”。此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给探究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它如同心湖上荡起的涟漪,又如同珠落玉盘绵延的余响,给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想象。沉思片刻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

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质疑需要留白外,也需要留出一定的空白,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学生的思维活力自然能得到很好的释放。

2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却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教师在每个问题提出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还要留出时间的空白,使学生有充足时间针对问题积极思维并加以整理,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顺畅地展现。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留出时间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千万不要满堂“讲”,否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语文,尤其是文学,特别具有形象性、表意性和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教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物描写,《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无一不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留出空间的空白,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开拓思路,增加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给学生留足静心思考的时间,留出深度思考的时间,留下发散思维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也是极有帮助的。“留白”其实就是一个静心思考、内心独白的过程。只有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里自由翱翔,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创新思维的潜能来,充分展示出思维过程,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其实我们的学生在思维的宽度与广度上往往会给我们以惊喜。记得《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笔者本以为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会很困难,但在上课时,学生竟侃侃而谈鲁迅悲愤交集的情感,迅速地把握了文章的线索,那时笔者才真正意识到学生潜能的巨大。

老子曾说:“大音稀声。”有时无为更胜有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我们给学生多些留白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这无声中去感悟更多的有声,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