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 感受 咀嚼 猜想 连缀

2009-02-10 08:35陈卫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读诗黑夜首诗

陈卫东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指对诗歌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诗歌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有理解的参与,也有想象和情感的参与,是情和理的统一。鉴赏诗歌,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言外之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1从想象中体会形象

诗人借助诗中生动而有立体感的景物语言和优美和谐、富于节奏的声律,唤起读者潜在的思想感情,生发联想,虚构出形象或展现出某种意境,这种形象和意境美,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能诱发鉴赏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所以,我们在吟诵诗歌时,要细心地去捕捉它们,进而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譬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后,开始进入对诗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我爱这土地》的形象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这一意象的想象获得的。离开这一些,将一无所获。

2从抒情中寄托情思

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其间的,越是和自己情感状态相近的内容,体会就越深。由于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不可能更多地告诉读者什么,诗的特点在于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的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对诗中的意象要用心去感受,要能在诗人情感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选取大量新鲜活泼、含义隽永的意象,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之以舒缓深沉的节奏,唱出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深情。读这首诗,就是要能把诗人所选的“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等高度浓缩的意象,运用联想加以拓展,幻化成自己所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一系列画面,才能体会出这些意象的意蕴,才能读懂诗人的深情,也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感情共鸣。

3从含蓄中咀嚼真味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然后给人以天女散花般想象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鉴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如《山民》,诗人只讲了一个故事,如果只作表面的理解,无非是一位山民想走出大山,见到大海,但想到他这一代已经办不到,独留遗憾。显然,诗人不是只讲这么一个故事,而是要通过这一故事传达出一种理趣,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经过认真地咀嚼,我们才可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要想走出贫穷,首先得走出封闭。当然诗中传达的不止是这一点,倘若我们每个人结合自己的阅历,还可以咀嚼出许多意味。

4从简约中猜想主题

由于诗歌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为宽阔。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顾城的《一代人》只有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于这样一首诗,要达到正确的欣赏,就要开动脑筋“猜”。当然,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了解了作诗的背景和诗人的经历,经过思索,我们就可能明白,诗中的“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层寓意:一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生命意志的象征。短短的一首诗,概括了从“文革”漫漫长夜中挣扎过来的一代人被时代赋予的精神特质: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地渴望与执着地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仅有的两行诗,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代追求者的象征。

5从跳跃中填补奥秘

我们读诗时会感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为了使上述所谓的“综合性思考”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这无论对旧诗新诗都是需要的。

例如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最后三节:

秋天的存在

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我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这里就省略了许多关联,隐藏了许多描写、阐发和判断。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创造性欣赏的巨大空间,需要我们通过联想、想象加以填补。也只有这样,才能基本把握这首诗的命意。当诗中跳跃的奥秘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猜你喜欢
读诗黑夜首诗
黑夜
《上课没人抢》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我想写首诗给你
黑夜
黑夜在哪里?
读诗的窗口
喜欢白天,也喜欢黑夜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