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2009-02-10 08:35方彩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新课标课文情感

方彩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语文教学课堂也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新的课程标准始终贯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原则,倡导以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亲身体验和课内外结合为标志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思维对传统的课程是一次冲击,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实实在在地走进课改:让他们的学习以生活为基础,以兴趣为支点,以自主为核心。经过语文新课标精神的洗礼,语文课堂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焕然一新,富有了创造性的生命力,迸发出智慧的光彩,学生在其中享受思想开放的自由和青春成长的欢畅。

一、以情境激趣,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它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改变多年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首要任务,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中,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幻灯、实物等手段来创设外部环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强烈注意,培养思想感情,达到教学目的的渗透。通过不断地外部刺激,使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中集中思想,满心欢喜地投入于课文的学习,提高上课效率。而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备课了。一篇篇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像是烹调前的一盘盘鲜美的半成食品,通过教师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烹调并品尝一道道精神美餐。笔者在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课前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将生活中习以为常又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如汽车鸣笛声、脚步声、写字声等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上课时播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声音。因为平时学生不注意、不关心,他们难以准确分辨。借此导入课文,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并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对周围的事物用心听、用心看,如何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大自然的美。

情境的创设也离不开日益发展的现代科技,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不断丰富是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学媒体不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创设情境、延伸自己的潜能以及增进学生学习效果,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师生的互动、协作而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因此,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更让学生对语文的学爿乐此不疲。

二、以自主为源,还给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博士在《教学的革命》中说:“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学习主体能否得到体面的言语实践机遇,生命的尊严能否得到维护,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堂应强化并满足学生的自主欲和自我实现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主宰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不同的人读同一篇作品,因语感、阅历和修养的不同,不只对作品主旨和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单是对某些词句的含义及其包含的作者情感也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教师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对作品文本的理解绝对唯一呢?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进行多元化的体验和理解。对于一些容易产生不同见解或者是情节较曲折、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就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并相互诱导,使其明白道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与组问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在班级交流时,老师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以增强其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作出妥善的处理,并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与探索。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抑扬顿挫的朗读,恰到好处的引用……都能够唤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成为课堂中的演员,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找到了自我的风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课堂的短短四十五分钟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智慧的美丽,享受到上课的快乐。

三、以情感动心,提升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我们面对的学生,求知欲强,最容易以情动情。在语文教学中,引人入胜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起到情感传导作用,架起教路、学路、作者思路之间的桥梁,为上好课创造和谐愉悦的气氛,进而自然地把学生带进课堂。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评价的渗透对于教学是异常重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再现课文的意境、氛围,以“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沿波讨源”。在准确把握好每一篇文章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教师要将相应的情感贯穿于一篇课文教学的始终,或豪放激昂,或轻快活泼,或慷慨悲壮,或飘逸旷达。朗读课文时要读出情感,讲解课文时要讲出情感,才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的提高全面素养的教育观,业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绪就不能思维。”为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情感升华,而激发想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教师情感的投入同样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以“情”激“情”,能引起学生内心反应,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以感受心灵之美,感悟课堂给他们精神的洗礼,并提升其思想境界和价值观。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成了一个活动、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智慧、想象和创造的探究过程。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有了发展,真正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使学生享受课堂、享受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课文情感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