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一池春水”

2009-02-10 08:35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比喻课文文章

张 燕

日本的企业家和商贸家都把《西游记》视为经商办企业的必读之书,意在启发自己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深谋远虑,出奇制胜,可谓明智之举。我们教师难道不能由此得到启发吗?我们为何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作家的联想入手,去捕捉他们的创作灵感,去理解文章的中心,去分析欣赏佳作的精妙之笔和抒情奥妙?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识,笔者在幼师《文选》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联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

在幼师《文选》课文中,许多诗文往往是通过联想展开抒情,展开议论去表达文章中心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以游仙形式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诗中作者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描写了夜游剡溪的梦境,渌水荡漾,清猿啼鸣,穿着谢公的登山木屐,怀念谢公,闻天鸡,畅游在天姥山上,由熊咆龙吟联想到所期盼的神仙世界,最终在艰难的攀登中找到了他的理想世界,这个梦道出了作者的内心,也道出了文章的主题。

诗歌是这样的,一般的散文也是这样。著名女作家冰心在《走出地平线》里,不是单纯写现实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实体——地平线,而是通过联想赋予地平线更深的含义,地平线成了一个人对周遭的认识极限,告诉每一位读者要突破个人陈见,解放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这样的联想,课文里很多,讲课时都能引起学生根据作者的构思展开联想,在联想中去理解作者的立意,去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通过联想让学生体会作家对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甩

《文选》选用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他们在表达时,都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若只是说明其精彩之处,不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也难洞悉其妙,难知其所以然。

《琵琶行》一文中精彩的比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琢磨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文章在摹写声音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I眭,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句中“嘈嘈”这个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涩”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咽”之声,悲抑梗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形象地写出声音的高亢、清脆。通过这些比喻,学生经过联想了解了整个声音的变化过程,知道这些比喻的巧妙之处在于将语言的明晰性和模糊性结合起来,以使读者能广泛地展开联想,来补充和丰富语言的现象,确实是神来之笔。

三、通过联想使学生陶醉于文章的诗情画意之中

一个好的导演,在排戏的时候,必千方百计使演员进入角色,使之演得真实感人;一个语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尽快感受文章的氛围,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陶醉于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他的作品,叙事、写景和抒情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他在《荷花淀》中写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者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些描写,展示一幅新鲜明丽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把水生嫂月下编席诗化了,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首先由文中的描写联想到实景,由语言的东西幻化成真景再现于脑中;其次是联想到目己所见的翠绿的荷叶,粉红中衬着白色的荷花,所闻到的沁人肺腑的荷香,洁白的云彩和端庄美丽的水生嫂,经过这样的联想,学生们就如临其境,陶醉在白洋淀那如画的绚丽风光里。

四、通过联想启发学生拓宽创作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作文难的问题,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作文时不善于联想,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以拓魔其写作思路。如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将月亮(色),树影、笛声(琴声)三个词扩展成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这就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想象力是一个亮点。考查的形式虽不是作文题,但最终也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句子、段落或篇章,都可以说是作文训练。长时间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一些平时怕写作丈的学生也就能较好地写出作文了。

有人曾说过“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意”,没有联想,就没有好的文章,就没有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欣赏作者的联想,也要让学生学会联想,让联想为课堂注入活力,让联想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猜你喜欢
比喻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