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写作教育刍议

2009-02-10 08:35滕文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底蕴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滕文梅

长期以来,传统的写作教育过分强调理性化的技巧和规律,过分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和逻辑性,导致了写作远离生活,远离个体体验,使之所使用的语言成为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从中很难看到写作主体的个性,自我的缺席一度成为写作教育的通病,因而告别写作教育旧体系,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重新建构写作与生活相融合的人本主义写作教育新体系,倡导注重对写作主体的人格培养和人文塑造的真实写作成了写作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

何为人文精神?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何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外来词,中国自古没有人文主义的提法。正由于此,人文主义有多种含义,未予统一。广义的人文主义是来源于古希腊近至二十世纪现代的一种概念,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着眼于人类为具有真理和正义之源的既有尊严又富理性的哲学观。这样以来,人文主义几乎无所不包。凡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发展的多种思想、思潮和理论,都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这种广义的人文主义实质即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写作教育,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的写作教育,是以张扬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尊重人的情感体验、完善人的人格心理品质为基础的活动。

一、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策略

从春秋时代开始,我国的写作教育就强调作者内在的修养,将“文”与“人”、“文”与“德”直接联系起来。最早关于写作本质的论述“诗言志”就是最早的论述写作的诚信本质的。古代诗论强调诗人所抒之情应该是从心底流出的真实情感:“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叶燮《原诗》)因“不违心”,乃是诗人情性的真实写照,它应该符合社会道义的要求,受一定道德规范的制约:“盖诗以道情性,感发所至。心若不正,岂可含毫觅句!”(薛雪《一瓢诗话》)既然如此,就要求写作客体具有高尚的品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即无高尚伟大之文章”(王国维语)。这些论述写作诚信的本质正是写作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所在,当代写作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写作客体中的“假、大、空”现象,最简单的表现就是刻意地模仿、无原则地服从和玩弄技巧的花招。手段上更高超的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形式上“看上去很美”,气势上貌似博大磅礴。许多假文章写得好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字华丽,但它吃的是别人嚼过的馍馍,无法掩盖其内在的苍白无力,贫乏空虚。还有的文章就是喊口号,拼命拔高作品,拔高人物,寻求写作的高立意。浮华的语言、粉饰的语言、高调的语言、矫揉造作的语言忽视了人的心灵,忽视了思考,忽视了美,导致人文土壤的严重碱化!

毋庸置疑,现在的学生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过多,文章抒发的是别人的感情。文章本来可以虚构,但虚构不等于作假,作假不仅会带来写作上的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就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不可等闲视之。

一篇文章、一件作品应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精神世界。是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和生动展现。在写作教育中,应首先对学生进行个体意识教育,即文章是每个人独特的精神创造,是自我知识、素质、能力的外化,各自心灵、性格的真实写照,是真正的个性文字。“人各有己”“独抒性灵”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写作中,应教育学生树立个体意识,表达真实自我,切勿为文造情或步他人后尘。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保持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人确立下来”。在写作教学中,还应利用学生想写好的渴求,结合反映高尚人格、真挚情感、坚强意志的典范例文,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立自强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丰厚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写作教育的具体实施除了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策略外,还需要丰富教育客体的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在于行,却也离不开人文知识。关于增进人文知识,笔者主张精读经典。在旧学的厚土上我们有了堪以自傲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有司马迁、王勃,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以及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和再后来的钱钟书、季羡林等学坛巨擘,无不得益于经典的浸染。写作教育的这种经典切入,必然可以为丰厚人文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形成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较高的、人文底蕴丰厚的、又能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配套教材体系,弱化机械的技巧性语文能力的训练倾向,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在多读、多背、多说、多写中,达到欣赏、积累。感悟和习得的目的,从而达到以读促写和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写作能办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长期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在大视野中的日积月累,就没有写作能力的潜滋暗长。实际上,我们的古人对“饱读诗书”历来十分重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只有在大视野阅读中去领略那优秀的文学遗产,去涉猎那丰富的现代美文;只有肚子里有了东西,才能循规为圆,依矩为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从而切实提高写作造诣。

正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律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探索出来,讲得太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分清摆正。我们的写作教育才会在整体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获取谋生手段的需要,还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潜在价值的唤醒当作教育的一大目的,以培养更加坚强和健康的人,达到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写作教育也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既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有尊严的人,又要坚持丰厚学生人文底蕴,在写作教育中切实体现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底蕴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倍er高级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军事改革的底蕴在于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