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刘国正的语文训练观

2009-02-10 08:35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工具

董 颖

“训练”一词仅仅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现了一次,是这样说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那么,是否就可以推断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淡化或取消语文训练呢?巢宗祺教授在上海格致中学答记者问时说:“《标准》中没有强调‘训练二字,但实际上包含了训练的内容。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将‘训练和‘探究放在恰当的位置。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上看,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是最为缺乏的,也是最强调的。”的确如此,语文训练从来没有离开过语文课堂,只是现在的语文课程的取向是一种“综合的取向”,各种取向是相互协调的,同时也是相互冲突的。2000年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增强文学——人文的分量作为重点之一,那么语文训练自然而然就被人们较少提起了。

著名语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刘国正两位先生,对于“语文训练”反复做过精到、系统的论述,在新一轮课改的文化语境下,重新将两位先生的语文训练观做一番解析,对于当前更好地研究“语文训练”这个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语文训练内涵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对“训练”做过精辟的阐释,他说:“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把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语文训练即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语文学习。

张志公、刘国正两位先生对于什么是语文训练的阐释更多的是从语文训练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深入的,同指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角度稍有不同。从定义名称的角度来说,刘先生更多时候称语文训练为语文基础训练,这与他多次强调要特别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有关。刘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基本训练,看法还不一致。有些人认为进行基本训练就是学习语法、修辞等知识,照我们的理解,语文基础训练的内容要包括识字、写字、遣词、造句、标点、分段、布局、谋篇。”“中学语文教学要十分注意加强语文基础训练,特别是字、词、句、篇的训练。”

从语文是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角度来说,张先生是这样定义语文训练的。他说:“语文训练,包括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有两方,一方表达,一方接受,所以语文训练包括表达和接受两方面的训练,我们平时教学中常说的听、说、读、写这四种训练,其中说和写就属于表达一方面,听和读则属于接受一方面。进行语文训练,就应该把听、说、读、写都包括进去。”“语文这个工具跟其它工具有相同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构成了张、刘两位先生对于语文训练的一个整体概括。同时,“听、说、读、写”也成为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语文课程取向。

二、关于“语文训练”与其它两组概念的关系的分析

(一)“语文训练”与“语文能力”

首先,两位先生都认为应该在语文训练的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具体说就是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刘先生说:“什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语文的运用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能力的获得是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语文训练十分重要,却不是唯一的。除此以外,还有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以及兴趣和习惯等,可以称作培养语文能力六要素。”其中刘先生谈到“语文训练十分重要,却不是唯一的”,是的,语文能力的获得应该包括课堂内的训练,还应该包括在外面大干世界的实践。

张先生则是从语文训练的功利层面,阐述语文能力与语文训练的关系,他说:“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很高明的说话能力:需要有科学化的读书能力,读得快,抓得准,记得牢;需要有现代生活、现代工作、现代科学所需要的写的能力。说、读、写,都要讲求效率。”大家都了解,张先生一直倡导语文教学要科学化、现代化,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所以提出的语文能力必然也是多快好省。

(二)“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

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践”成为大家热捧的新词,而且有人提出要用语文实践取代语文训练。其实对于“语文实践”,二老早有论述,在教学论角度上,他们认为语文训练就是语文实践。刘国正很明白地提出:“什么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

张志公先生在给语文课下定义时,间接说到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的关系,他认为,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先生的意思是说,语文课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但传授知识到形成实践能力的途径就是实践。训练就是实践。下面这一句话也可以证明他的这一观点。张先生说:“学语言,学文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语文实践,就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

三、提出语文训练内容与形式的依据

张、刘两位先生的语文训练其内容与形式包括字、词、句、篇、听、说、读、写。那么,决定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

刘国正和张志公都主张语文具有工具性,这个观点完全可以用张志公的两句很经典的话来概括。他说,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语文这个工具跟其它工具有相同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篇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它跟其他工具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此观点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上得到证实,技能是在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调节任务的能力。一切后天习得的能力都需要训练。使用语文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的技能,也必须要靠训练。

(二)受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多读多练是我国语文教育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古代不少文章大师都沾多读多练的光。刘国正举例说:“欧阳修提出的“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是古人学习语文的经验总结,这条经验对我们仍然很有价值。”另外,“语文是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工具
波比的工具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波比的工具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巧用”工具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