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

2009-02-10 08:35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美的

梁 倩

人文素质是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对人类对民族的关注与责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高校历来是人文精神创造、融合、升华的重要阵地。令人遗憾的是,日前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可人文素质却严重滑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现有的情况看,高等院校学生虽然总体上素质是好的,但人文素质欠缺、不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善于与人相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缺陷也较明显。部分学生只关注“考级拿证”,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同感,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少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其中有各种原因,有的是由于学习失败;有的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有的是由于恋爱受挫;还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幸,等等。但最根本的是这些同学缺乏健全的人格,缺乏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

造成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等外因的影响制约,也有学校及个人等内因的影响,具体如下:

1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制约了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

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白热化竞争,从客观上加剧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竞争,一些急需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更加重视业务能力水平而忽视员工“隐性”的人文素养。高等院校由于现实的就业压力和近期的市场导向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单”生产合适的员工,只关注员工对先进设备的熟练使用和先进工艺的娴熟掌握。在这个互有利益的合作过程中,技术教育的价值大大掩盖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并深刻左右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活动,由此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文教育被忽视的现状。不少大学生把上大学作为谋生的手段,使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也不再以个人理想、趣味需求作为激励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混张文凭谋生、求得丰厚的收入或争取出国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不少人更把经济尺度作为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见利而动。

2职业教育的“速效性”和“外显性”与人文教育的“终身性”和“潜隐性”之间的矛盾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导致大学生人格上心理上的不健全

人文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它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和滋养,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的人、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它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需要个体自己去体会、理解和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及完善过程,目的是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具有广博的眼光和胸襟,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技术的较高鉴别力。而高校教育一般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坚持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权衡技术性人才和人文教育的暂时利益,人文教育只有让位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训,专业的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的往往就代替了全面发展的、充分人格发展的教育目的,这种实用性的教学目的必然给学校造成重视“速效性”和“外显性”强的专业教育,而忽视成效不能很快显现,但却终身起作用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制约了人文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导致大学生民族精神流失,人格心理不健全。有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对于西方文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近年来,有见诸报端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还有大学生中的偷窃现象等。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正是中国教育多年来过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

3学生个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与放弃,导致人文基础常识缺乏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着“升学指挥棒”旋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遏止,学生普遍对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再加上火学阶段又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等问题,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不少学生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有的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钱伟长在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时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强调“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得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有鉴于此,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成为高等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是为非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开设的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根据教学要求和《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特点,它应当包含两个重要目标:一个是进行语言文学素养的教育,这一目标已为人们所熟知,并受到重视;另一个则是人文素质教育,这个目标则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它要求以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人类文化与阅历经验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和自身修养等为途径,将人类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身心品质,达到提升人性、发展个性、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文精神,其终极目标在于“精神成人”,即用全人类创造的

优秀精神成果来培育高尚健全的个人。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就是要克服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不协调的缺陷,通过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领、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可以说,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那么,如何在《火学语文》的课堂上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通过《大学语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21世纪所需的大多数普遍价值观就积淀于数千年人类文明的文化传统之中,它包括我们祖先提倡的,并被完好保存于思想宝库中的道德观念以及真理、人性美和自由等思想。比如关心他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墨子所说的“兼爱”和佛教的“慈悲”。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熟悉并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自豪感、认同感。人学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均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约意丰、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它们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进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有责任挖掘人类文明的丰富底蕴,并赋予其崭新的意义和生命力。引导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下面摘两点予以阐述:

①大丈夫人格。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教材所选作家大部分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他们生活境遇坎坷,但在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之间发生深刻矛盾的时候,并未消沉、毁灭,而是在这种悲剧式人生境遇中使自己的人格变得崇高,保持着挥斥方道的书生意气和高贵的灵魂,表现出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这种为信仰和理想、操守和尊严,不惜牺牲生命、舍身成仁的大丈夫人格成就了传统文人人生的崇高与伟大,增加了《人学语文》教材的厚重感和深刻性。

②儒道合一的境界。儒家提倡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追求的就是对人文品质的塑造和磨炼,注重对现实的适应和改造,即“入世”。而道家更注重对现实的超越,即“出世”。很多文人经常处在失意与得意之间,但在得意时并不狂妄,在失意时也不过于悲观。通过《大学语文》可以很具体地领悟儒家圣人的品格、道家的思想。小而言之,通过这些传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守住道德底线;大而言之,可以积极回应在道德、伦理、价值观方而受到的挑战,使身处大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这些文人身上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2通过《大学语文》唤醒学生的悲剧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产生快乐的时代,广大青少年的生活越来越甜腻,却失去了最根本的人文关怀。他们逃避了社会责任,原因在哪里?轻柔的快乐掩盖了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可以使人变得深刻。但如果青少年眼中缺少了这种悲剧,对挫折、痛苦、失败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大减弱,就会逃避社会责任。所以在《大学语文》的讲授中,既要激发学生直面现实的勇气,又要增加其社会责任感。如在介绍司马迁时,讲他的遭际是一种大境界,这是一种不求私利造福人类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又如,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这并未使他失去直面现实的勇气,而是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在看到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时,他饱含同情的泪水,以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民众鸣不平。饱含着热泪来给学生介绍他的这些诗篇时,谁能不为这些作品,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感动?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能做到吗?陆游一生多次遭遇沉浮,去官还乡20多年至死,但他的绝笔诗却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耄耋老人至死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的后世子孙,却是祖国的统一。这个遗言不是送给他自己的子女而是送给所有华夏子孙的!

教材中所选作家的人生大多是悲剧性的,但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意志并未消沉,精神并未沦丧,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对生命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关注,这种忧患意识、悲剧意识都通过其作品表现了出来。人物形象方面,祥林嫂,一个善良、勤劳、朴实的村妇,对生活无任何非分要求却仍不为黑暗的社会所容,终被折磨而死,她的死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窦娥的冤屈、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失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等,都给人们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

通过这样的教育,目的就是用实际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通过《大学语文》陶冶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

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高品位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保持高尚、高雅的精神生活层面,无疑是优秀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中的一篇篇美文,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如,诗歌的“音乐美”、散文的“灵秀美”、戏剧的“冲突美”、小说的“和谐美”、议论文的“逻辑美”、说明文的“简洁美”,还有各种文体作品内容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人性美等,都是美的天地。《大学语文》教材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同时期的典范之作的精选,清晰地为学生勾勒了一条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发展衍进的线索。如《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壮;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之美;既有“大江东去”的奔腾豪壮,又有“寻寻觅觅”的含蓄委婉;既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又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热情咏叹。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即景抒情,就事言理,情景交融,理趣相兼,意境自呈,将深刻的哲理寓于优美的形象之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用巧妙贴切的比喻,一使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丰富而优美动人。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的境界,深深感受大自然中春的温暖和煦、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夜的寥廓恬静,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因此,不论学习哪一篇作品,都可以引导学

生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从内容上发掘美的内涵,由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三、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1选择名师任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大学语文》课程因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博学多才,.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同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因大师的讲演而精彩纷呈,也会因庸者的说教而味同嚼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老清华、老北大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教师要求很高,非一流名师不能任教之,如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闻一多等著名学者,都教过“大一国文”,他们引领学生翩翩邀游于文海。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并尽可能选择名师任教是关键。

2精选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的内容作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

3改进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段、文的一般性讲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美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

4改革考评办法。教学改革,必须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考试还是沿用中小学的闭卷考试形式,注重对语文基本知识的考核,能够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题目少,而且“一张考卷定终身”,这显然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功能的全面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可以考虑课程结束时的试卷考核与平时的考评相结合,各占约50%的比重;平时考核以听课笔记、读书心得、写作实践等作为考核内容,着重于学生理解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考试、考核能为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来自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向人文教育方向发展,才能让大学语文回归它的本性,焕发出人性的光芒,使学生在文学艺术的滋养与熏陶中,内化为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美的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好美的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