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绩效分析

2009-02-18 04:24刘志迎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期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胡 鹤 刘志迎

摘要:在全球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评价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绩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行业绩效分析方法,运用1995~2004年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及行业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区域差异较大的结论,并分析了政策含义。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003-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技术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也由小到大,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本文将通过相关指标来分析我国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经济绩效。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与世界的差距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变化趋势和出口、创新情况等的考察全面认识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然后通过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判断了我国高技术产业与世界的差距。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及其变化

从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不变价总产值2003年比1995年增长了496.87%,年平均增长率为24.76%,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是29.69%,中部地区是17.91%,西部地区是13.37%,东部地区增长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

表1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5)

从三大区域占全国的份额来看,东部地区由1995年的76.81%上升到2003年的86.42%,而中部地区由1995年的12.21%下降到2003年的7.29%,西部地区由1995年的10.98%下降到2003年的6.3%,这是由三大区域的增长速度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在向东部地区集中。

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创新,因为创新可以建立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其辐射、扩散、渗透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考察可以反映产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从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一指标来看,东部地区199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例是67.04%,到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91.54%,已经占全国九成以上,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缺乏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出口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占有国际市场的水平,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则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贡献程度。1995年东部地区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比例是91.63%,到2004年这一比例为98.22%。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一直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出口交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出口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局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的九年中发展迅速,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区域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占全国的比例不断减小,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及出口能力也远强于中、西部地区,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对我国出口结构改善也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及与我国的差距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高技术产业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该国高技术产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2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表2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1996-2002)(%)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都占据较大份额。特别是美国、英国(1996年14.3%除外)、韩国及日本,比重都超过了15%,美国和韩国某些年份甚至达到了20%以上,说明在这些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该国制造业增长的主力之一,同时,也说明这些国家已经慢慢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虽在不断增长,但仍然在15%以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力,高技术产业还不能代替传统制造业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我国高技术产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要注重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增长能力。

表3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相对指标(2004)(%)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工业增加值率指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一个指标,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来体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质量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它反映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较低,仍然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而没有体现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高效率的特征,高技术产业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必须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等手段,提高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充分体现高技术产业特点,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表4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除航空航天制造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略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外,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水平。这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还不够重视,对于研发的投入较少,而只关注当前盈利,局限于组装国外进口的零部件,不拥有自主产权,因此只能够收取较少的加工费,而不具有长久发展潜力。如果照此发展,我国企业永远只能作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而不能赶超发达国家,也不能在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还要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生产具有自主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

表4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与世界差距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从地区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在向东部地区集中。表现在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均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且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东部地区都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等绝对量指标上,还体现在增长率等相对量指标上;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终成果上,还体现在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等发展潜力和后劲上。我国高技术企业只有着眼于长远发展,努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上下功夫,才能迎头赶上,并借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出口虽然增长较快,但其中很大部分是出于外资企业。如2003年外商及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2%。我国本土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容忽视。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我国高技术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那么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究竟如何,下面通过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几个指标来进一步考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表5从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绩效水平。人均利税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和对社会贡献程度。从人均利税这一指标来看,三大区域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中、东部地区增长较快,但只有东部地区的人均利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利税接近中部地区的一倍半,是西部地区的四倍半,表明了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效率更高。2004年制造业人均利税为1.93万元,低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

产值利税率是企业利税总额占工业产值的比例,可以反映相对于产值规模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从产值利税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产值利税率水平有所下降。1995年三大区域相差不大,西部地区最高,为8.51%,2004年中部地区产值利税率增长较快,上升为10.03%,而东、西部地区均有所下降,分别为6.36%和3.53%。2004年制造业产值利税率是14.31%,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也高于产值利税率最高的中部地区。

表5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绩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

2004,2005计算而得,未扣除价格因素

利润是扣除劳动投入、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和上缴税收后获得的最终收益,是反映企业全部投入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利润率是评价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从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东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变化不大,中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增长较快,从1995年的2.87%增长到2004年的6.25%。西部地区销售利润率2004年为负值,获利能力较差。2004年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为5.04%,低于中部的6.25%却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地区中,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较好,人均利税处于第二,另外两个指标均领先于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绩效差于中部地区,只有人均利税最高。西部地区绩效最差。另外还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水平在某些指标上要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经济绩效仍然不够理想。

三、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总量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较快,规模迅速扩大,高技术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好,总量较大,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等均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是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向东部地区集中趋势;相对于发达国家,从考察的几项指标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绩效水平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绩效水平并不理想,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也就意味着低于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虽然总量水平较高,但绩效指标不是很理想,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各项绩效指标相对较好;西部地区最差。

因此,我国仍应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但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优势,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要继续保持优势,但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鼓励其尝试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而不是全方位发展高技术产业。另外,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总量水平,还要注意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水平,在高绩效的基础上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企业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努力发展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增加R&D投入,来获得具有自主产权、高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改变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中不利地位;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限制企业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只有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能力提升,能够与国外企业相抗衡,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才能真正的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宇.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2]王伟光.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及制度——关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当前高技术产业运行情况[J].技术进步,2005,(12).

[4]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高技术产业:2002回顾与2003政策取向[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5]陈汉欣.大力开展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1,(1).

[6]戴伟.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J].经济论坛,2005,(7).

作者简介:胡鹤(1981- ),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技术产业。

猜你喜欢
高技术产业
税收政策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浅谈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
基于DEA模型的东北三省国有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效应研究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R&D溢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