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2009-03-08 01:47李金力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李金力

摘要:古诗以其凝练精美的语句、富于乐感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深邃悠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开阔的想象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提升着我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我们高雅的气质。因此,我们要搞好古诗教学。笔者在这里就中学古诗教学方面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欣赏;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登了许多名家的古诗作品,如李白的、杜甫的、陶渊明的等。古诗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凝练、意境深邃、韵律和谐、富于节奏。也因此,古诗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然而,当前的古诗教学并不尽善尽美。下面就中学古诗教学谈一点看法。

首先,进行古诗教学,要使学生爱上所学古诗。诚然古诗以其自身的特点受到众人的喜爱,然而并不是每一篇古诗学生都喜欢,对于同一首古诗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哪怕是名篇。因此,进行古诗教学要先激趣,要使学生对所学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使学生对其爱不释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重“读”。读是中学语文教学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古诗教学当然不例外,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对所学古诗进行反复的吟咏诵读,比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小组合作朗读、学生独立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阅读中体会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词句美,想象古诗所传达出的悠远的意境,感受古诗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或思想,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地对美的感性认识。激起感情的共鸣,从而产生想深入探究的冲动和欲望。如《春望》一诗,学生在认真的反复阅读中将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诗中的画面,头脑中将不时地浮现破败的荒城,白发稀疏、悲伤落泪的诗人,士兵们奋力厮杀的战场,翘首张望盼归的伛偻的亲人。学生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不难发出疑问,如:诗人为什么如此伤心悲痛?乃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呢?当时为何要打仗呢等等。

其次,进行古诗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集音频、图像、文本资源于一身,能直观、形象、生动、大容量的体现教学中所需的资源。而古诗本身语句凝练、意境深邃、蕴意深刻,学生易于记忆而不易参悟。如何将精深的古诗形象化呢?这就要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了。首先是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效果,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配乐配景朗读,为学生学习古诗营造合适的氛围,更好地受到情感和审美的熏陶:它可以播放已准备好的名师的范读资源,使学生受到更好的启发与感染;它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反应诗中蕴涵的无限的图画和信息,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直观形象地感受每首古诗独创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易于理解诗意,感悟古诗的深刻内涵,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或思想。例如讲《饮酒》(其五),诗中的意境极其幽远恬静,格调娴雅有致。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虽是写景,但蕴意深刻,学生对其很难理解透,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出诗人与所写景色相融的图画,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体会到诗人的物我合一思想和陶然自乐的性情。体会出这一点再理解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就容易得多了。还有是多媒体的文本资源,它可以清晰地展示无限量的文本资源,增加课堂容量,节省课上不必要的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且利于反复强调和回顾,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讲《过零丁洋》这首诗,学生要深刻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就要对本诗的写作背景有足够的了解,而本诗的写作背景比较繁琐,涉及到当时社会大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环境等,如此复杂的写作背景用语言叙述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清楚。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文图并用地用大屏幕将其展示出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难题。多媒体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方便,但也不是说讲课中所有的东西都要用多媒体来进行,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比如课文、课下注释、课后习题等,书上写得很清楚,就没有必要再用多媒体展示了。诗中隐含的情景和所写画面而书上没有的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条件。

再有,进行古诗教学,不能忽视相关背景介绍。创作要源于生活,古诗也是如此,其创作也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比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就很好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既然古诗的创作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与背景,那么,学习古诗也就不能像当前一些教师那样忽视写作背景,认为写作背景无关紧要,上课时只是象征性地一带而过或是根本不提。况且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诗人的性情、思想、创作风格也会随时代和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同一位诗人的不同诗作其写作背景也可能大不相同。因此对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在学习时都要有所了解。诚然,不忽视写作背景不等于要本末倒置,把写作背景作为重点来抓。忽视了写作背景会影响古诗教学质量,使学生难以领悟精练含蓄的古诗的内涵,体会不到古诗那独特幽深的意境。而本末倒置、不分轻重,过于拖沓地介绍写作背景,也会将学生带偏。进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进行古诗教学要适度介绍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做才算是适度呢?就是将与感悟诗的思想情感内涵的有关信息,让学生真正了解了,也就足够了。比如讲《行路难》,有关李白的背景资料很多,但具体到这一首中,是不是要全盘托出呢?当然不用,只需将此诗是他在不受玄宗重用而被迫离京的途中所作的,以及与这一点相关的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即可,至于其他背景资料可以不提,如李白出生在哪里、哪一年到什么地方、哪一年入仕途等,就根本无需涉及。因此,进行古诗教学,虽不能本末倒置,把背景放在首位,但也决不能忽视相关背景的介绍。

还有,进行古诗教学,要重整体感悟轻翻译。许多语文教师在讲古诗时,逐字逐句的翻译。并让学生把译文记在笔记本上或诗句旁边,其实这是学习古诗的大忌。古诗讲求意境美,讲求感悟领会。许多古诗的意境和内涵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且越是这样的古诗越是好的古诗。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就是这样,王安石就曾赞其为“奇妙不可及之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称之“无我之境”。因此,古诗教学必须结合写作背景,在反复诵读和教师启发引导下来体会、琢磨、感悟,进而领会诗中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而不是生硬的翻译。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