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创新启发式教学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

2009-03-08 01:47李昭伟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活动课动态资源

李昭伟

摘要: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但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既发展着学生的思维也泛滥了学生的思想:既锤炼着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让教师无所适从。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启发式

新课程下的课堂资源将不再由一本教材、一位教师垄断,课改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课堂上一句无心的闲话、一道错题、一个突发的念头都可能成为崭新的课堂资源。叶澜教授充满诗情画意地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活跃,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既发展着学生的思维也泛滥了学生的思想;既锤炼着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让教师无所适从。因为在资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会出现意料内生成,大量的意料外生成也会伴随产生,这些所谓的“歧路生成”和“偶然生成”如果被不恰当地处理,就会进一步演变成“被动生成”、“虚假生成”甚至“负效生成”,就会使这一挥洒学生灵性的课堂资源有可能变成戕害学生思维、荒芜教学课堂的有害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随时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生成课堂动态资源的源头。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论语,述而》)大意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教师不宜越俎代庖,只有在“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孔子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精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从中还不难看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侧重的是教师的启发。当然,这种启发是建立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并且要在这一孜孜以求的激情状态下充分发挥学生认知心理系统的作用。根据现代心理学,教师的“教”。既要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系统,启发学生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还必须作用于学生的情意心理系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因此我们还必须根据学习的心理规律,创新启发式教学。

那么该如何利用这种启发式教学上好语文活动课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语文活动课的切入口,是语文教师取得成功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如何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觉学习,是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环节。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大多数教师也沿袭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存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成了听众和书记员,在无意中教师忽略了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导致学生厌烦语文学科,甚至产生巨大的反感。鉴于此种情况,现代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学观和未来教学观,彻底改变那种“唯我是从”的陈腐而又机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枯燥厌学的主观情绪得以缓解和改善,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那么。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那个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就会高涨,就会不由自主地学习、钻研、探讨。而这一系列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变学生的被动听为主动参与,二是变教师主宰为主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变师生教学的关系为我与你的讨论关系,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的愉快环境,多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自由,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他们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他们对学好语文很有信心。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是的,教师的微笑能驱散学生心头的乌云,能增添学生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活动课中教师的微笑,既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因此,上好语文活动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和正确的引导,这既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教师的最高要求。同时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浓厚的学习语文兴趣。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兴趣是创造语文课堂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景的有效途径。珍惜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语文乐学课堂,将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最光荣的使命。

猜你喜欢
活动课动态资源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