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课课堂模式的思考

2009-03-08 01:47裴永芝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学案

裴永芝

摘要:每年到了中考复习阶段,我校九年级的几位数学教师就会努力寻求一种适合学生、切实有效的课堂模式。今年根据我校领导制定的《中考第一轮复习方略》,我们尝试了一套新的课堂模式。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探讨,实施此课堂模式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面的设计。即:课前投入设计,学案设计,课上时间分配及活动形式的设计。

关键词:课前投入;学案;时间及活动

一、课前投入设计

(一)教师投入

首先,教师把这一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系统地归纳出来,把学生要注意的关键词句及条件用填空的形式呈现。然后,教师按照每个知识点精心设计配套习题,难度适中,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把知识点和习题刻印在纸上,在课下以作业的形式发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做好复习,完成填空及配套练习,然后交上来,教师全批全改。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好,运用得不灵活,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二)学生投入

学生依照老师发给的复习篇子认真复习。填写知识点并做复习题。

二、学案设计

由于教师对学生课前投入情况心中有数,所以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就能根据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学案,学案设计分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基础训练。这部分题目设计时注重基础,基本概念习题化,再现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并且针对学生课前投入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设计习题,课上对重难点题目进行着重讲解。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环节二,能力延伸。基础题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之后就应该开拓学生思维,设计一些方法比较灵活、难度系数稍高的题目,既再现了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延伸。例如在复习了轴对称知识点之后,设计两条线段和最短问题:再如,复习过圆锥基础知识后,在能力延伸部分设计“小蚂蚁在圆锥上爬行,路程如何最短问题”……学生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环节三,中考链接。由于是中考总复习。所以在对各知识点进行复习之后,习题不能太针对某一知识点,最后要把多个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在这一环节要设计一两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同时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变换形式等,进一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为中考做好铺垫。比如,在复习完函数之后,设计动点类习题,容纳了方程、相似、勾股定理、函数等多个知识点,并贯穿数学建模、分类讨论的思想。每节课都设计一两道这样的习题,时间长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课上时间分配及活动形式的设计

课前投入总结用时五分钟。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强调出现的问题。基础训练部分用时十五分钟左右,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教师倾听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让课前投入习题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回答再现题目。必要时进行板书演练,教师重点点拨,强调解题步骤。能力延伸部分用时十分钟左右,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对有困难的题目小组合作完成,各小组交换意见,有分歧之处教师重点讲解。教师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及时肯定,适时指正。中考链接部分用时十分钟左右,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部分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地给以必要的提示,待到学生基本有了成型的思路后,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课后总结及学生质疑五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流收获,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在课上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注意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效果很好,在每次阶段测试中,学生的优秀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及格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以教好学生为己任,探索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的任务,当然,教无定法。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不断探索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做好中考复习,以扎实的功底去迎接中考。

猜你喜欢
学案
名师学案·姜彬
名师学案·徐中玉
名师学案·吴泽
乡愁导学案
名师学案·陈旭麓
名师学案·钱锺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摸索碰壁编学案提升前进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