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语文多媒体教学更具实效

2009-03-08 01:47于志伟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实效误区语文教学

于志伟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了巨大活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误区,笔者对此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误区;实效

二十年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使笔者亲历了多媒体技术进人语文课堂的全过程。其间,笔者既欣喜于多媒体技术给农村语文课堂带来的巨大活力,同时也为其走入一个个误区而深感忧虑,对此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误区的成因及表现

农村语文多媒体教学不断出现误区。主观上,执教者教学思想的偏颇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对于课程改革,往往是关注形式手段多于关注思想内容,而多媒体往往成为形式改革追逐的目标,于是导致语文教学走进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

客观因素之一是农村教师多媒体运用技术相对落后,这在农村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力不从心的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一是教师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不得不降低标准,忽视质量。客观因素之二是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的落后和教学信息资源的匮乏,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的接人。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城乡差异依然存在,仍然制约着农村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误区之一:新瓶装旧酒——新形式的“填鸭式”悄然而生

由于多媒体运用不当,一种新形式的“填鸭式”悄然而生,“机灌”成为语文多媒体课堂的主要活动。与传统的“填鸭式”相比,只是用机器取代了教师的一张嘴。两者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异曲同工。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发挥其创造性。多媒体教学以其现代化与多功能性,本应给农村语文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机灌”的大量存在。使多媒体课成了“填鸭式”这种陈腐教学思想死灰复燃的温床。笔者在对三十节语文多媒体课的统计中发现,学生被动观看教师演示的时间平均达到67%。这样的教学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扼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一直处于丧失自我的被动状态,完全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教学原则。

误区之二:这里的世界很“精彩”——浮华背后是一片空白

语文学科的内容决定了图片、影视剧素材较多,于是展演型语文课件大量涌现,技术资源炫耀性课堂比比皆是,课上图片满屏飞。音乐满梁绕。视频连连看,学生只顾欣赏,完全忘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忘记了思考、活动、理解。正可谓“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课件极具视觉冲击力。然而在轰轰烈烈的一节课之后,除了热闹一无所有,浮华背后是一片空白。其弊端显而易见:首先以单一的图片代替文字的形象描述,以影视代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完全扼杀了文字表达的丰富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我们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是单一化、固定化的形象;其次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影视欣赏能力,一味以直观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误区之三: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一头雾水

多媒体的大容量存储与快速展现功能是以往任何辅助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然而这种优势却使一些语文教师走入新的误区:一是在制作课件时,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使学生感觉头晕目眩,应接不暇,有时笔记都记不上,无法完成知识的由“同化”到“顺化”;二是大量的习题堆砌。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只好展示答案,屏幕就成了习题与答案的展示板,看似密度很大,实则事倍功半。

误区之四:世界真奇妙——语文课变成科普课

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使展示语文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因此有的教师就把重点转移到这种展示上来。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上的《松鼠》一课,这位教师找了近30幅关于松鼠的图片,告诉学生这是哪种松鼠,那是哪种松鼠。范围涉及世界各地,又花了13分钟,播放一段松鼠生活习性的视频,画面五彩缤纷,可以和央视正大综艺的《世界真奇妙》栏目媲美,然而却忘了自己上的是一节语文课,不是自然课。说明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综合观察和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任何教学手段都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必须是目的明确的,否则,就会走入“课堂变性”的误区。

误区之五!乾坤大挪移——课件成了搬家公司

和过于注重课件展示炫耀相比。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注重课件的效果和作用,只是简单地实现“四搬家”,即课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答案搬家,整个课件根本没有价值的实际内容。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手段之前,要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课件删去,毫不可惜。”具体讲以下四种情况最有必要。

1、传言辞难达之意。这里说的言辞难达之意,是指深邃而抽象的情感内容,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以形象化的感悟,如《黄河颂》一文表现的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节。就可以借助黄河波澜壮阔的场面和渡江战役的战斗场面的叠加,让学生充分感悟。一般不包括具体的景物与形象的描写,那些可以让学生发挥文字理解能力在头脑中灵活再现。

2、展现必要的素材。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扩展语文教学,我们有必要搜集展示一些课本之外的素材。这用多媒体展示是很有优势的,比如学习《小橘灯》,为理解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可以展示《繁星》、《春水》中的其他作品做对比分析,但要注意你的目的是通过素材带动学生积极地学习,而不是展示本身。

3、气氛渲染与情绪调动。采用多媒体进行气氛渲染与情绪调动,远比教师的语言引导要更具效果,如展示周总理的遗照和万人肃穆的街头,辅以一曲深沉的哀乐,会使学生对《十里长街送总理》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激发兴趣与丰富课堂。但要把握尺度,不能喧宾夺主。

(二)辅助性原则

当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的时候,我们必须认清,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永远不能成为主角。

(三)多元化原则

指多媒体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链接,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课件不但可以展示,更能让学生交互操作,让学生去听、去看的同时,能去思、去说、去读、去做。

笔者所谈,问题多多,但绝无扼杀多媒体教学开展以来的辉煌成果之意,只是本着发展与提高的原则,查摆不足,发表浅见。

猜你喜欢
实效误区语文教学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