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2009-03-08 01:47程自改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

程自改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主人;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应该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主动提问题的意识。一开始学生主动提问的人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地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并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先讲解了简单的题目,然后边出示(12.5×5+2×12.5+12.5)边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道题。”然后板书:(学生在下面练习)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当我看学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和你们做的是不是一样?”接着我说了我这么做的理由。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你错了!正确答案是100。”这时,大部分同学都开始和他说正确答案是100。“那谁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找出来了原因。这样,类似的这种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就很少出现了。

这样几次下来,学生就会非常仔细地注意教师的言论和板书,会非常用心地找教师的差错,也会很习惯地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提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能乱出差错,过多的差错会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故意出错的地方应是重点、难点,是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其次,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后,教师还要进一步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改变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我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我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装满了三个圆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我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

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还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显得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学生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做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新课程小学数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