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课堂提问

2009-03-08 01:47申志勇徐艳梅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申志勇 徐艳梅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应用好上-课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问导学、以问促学,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使教学相长。

关键词:树立提问意识;培养提问能力;调动学生提问:重视反馈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我们的施教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这一手段运用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手段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树立提问的意识,转变提问观念

我们一直在反对和批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有时教师不愿提问,甚至认为课上提问会耽误时间,更愿意自己来讲,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松散缺乏生气。课堂学习效果极其不佳。如果我们加以适时的提问,则会带动学生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树立提问的意识,而且要养成提问的习惯,把一些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思考理解的内容变成精心准备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

树立提问的意识,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提问的观念,“学贵有疑,教贵有问”,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学了什么比教师教了什么更有意义,一个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问题比一段冗长的教师个人表演更有价值。合理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二,培养提问的能力,优化提问效果

有的教师不是不问,而是问得太多,问得随心所欲。问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不能给其他的教学环节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敢问,还要会问,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提问的能力。教师下工夫备教材、备学生是这一能力提升的前提。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所教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精心设计好上课要提的问题。概括起来,教师课前应对“何时、何地、问谁、问什么、怎么问、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如何引导和评价”了然于心,那么,上课提问就能“游刃有余”了。长此以往,课堂提问的能力就会提升,课堂提问的效果也会达到最优化。

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在学习“当代国家政体的类型”内容时,可以采取“对比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找出“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的区别和共性:在学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以及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采用“设疑式”、“层层推进式”的提问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提高。问无定法,但要得法。

第三,调动学生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我认为这个“导”应该有两个境界:一是教师用提问引导教学,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而第二个境界应该是更高的层次。我们总在喊“素质教育”,但我们却总也不敢放手。归根究底,还是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课前准备不够。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优秀小学教师讲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旁。”讲到这里,一个男生高高举起手要求发言,但老师不想给他机会,不想让他破坏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而这个男生却一直举着手。教师没办法,强压怒火让学生发言。该男生大声说:“老师您说错了,‘叶字就没有木字旁。”教师的脸一下子红了,愤然回到办公室……其实,叶的繁体字就带“木”字旁。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他就能给学生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再或者,该教师为何不趁此机会给学生留一个疑问,师生课下去深入探讨呢?对于提问的学生我们又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很值得我们为师者去思考。

在中国,我们怎样才能“教学相长”呢?我们不仅应该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应该鼓励,更应该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应转变所谓“师道尊严,不容侵犯”的教学观念,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和学生共同来探讨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第四,重视反馈提问的效果,及时加以修正和提高

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说自己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完美的,但如果我们能及时把提问的效果进行反馈,并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话,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提问能力和课堂效果。在一次讲课过程中,我提出了问题请学生回答,有一个学生躲避着我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这应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但是我却把他叫起来,因他错误的回答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而这个学生也越加在以后的课堂上沉默了。这对我的启示是:有时我们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想象出发,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我们应该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来共同进步。

课堂提问有很深的学问。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能紧扣重、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