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  注重“留白”艺术

2009-03-08 01:47周淑娟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留白主体空间

周淑娟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背景下,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以突出学生“主体性”为主,以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模式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优化课堂结构;空间;主体;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无固定模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那就要优化课堂结构,还学生活动空间,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一次偶然欣赏山水画,我受到了很大启发。中国山水画特别讲究“留白”艺术,即在构图、着墨时不能过满过饱,而应注意空间的疏密、墨色的浓淡变化,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地,表现作品更完美的意境,以丰富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留白”艺术被文学界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或情节跌宕起落,或余音袅袅。因此,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留白”,必须有学生感悟、分析、评价、玩味的空间。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更应在设置教学环节过程中给学生“留白”。

一、感悟——入境的空间

上课伊始,学生不能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马上讲课收效甚微。我们应该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引导其渐入佳境。比如在教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画面,蓝天白云,高山覆雪,一位老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乘小舟独钓,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提示学生:“这幅画和你们学过的哪首诗的意境相符?作者是谁?”学生快速再现已有知识,很快被引入诗的意境,并进行鉴赏,然后导人新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设了跳板。

二、质疑——思考的空间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能力。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质疑,因此要注重启发学生对课题、遣词、造句质疑,以至对课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虽形成粗线条的轮廓表象,但对遣词造句、结构过渡的妙处,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还停留在表层。如果留出时间让学生揣摩,整理凌乱的表象,进而从不同角度分析、发现、质疑,达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质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逐步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又能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还记得在讲《陈情表》时,分析完全文之后,我给学生留了7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考虑还有没有疑问。两分钟后,有一学生问:“老师,李密不去做官。仅仅因为要照顾祖母报答养育之恩吗?”这一问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学生踊跃发言,见解合理,认识到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

三、论辩——说话的空间

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时会质疑。有时却不能提出疑问,老师可适当提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在教《祝福》一文时,我在黑板上写下“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我又引导说:“一个人的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呢?”学生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有人说他杀,有人说自杀。各讲各的理,争论得异常激烈,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他杀”,同时,还辩论清了凶手是谁。他们得出的结论: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实现了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玩味——鉴赏的空间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获取一些知识,如果再通过玩味欣赏,将理论运用实践中,学生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达到文学的认知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的和谐统一。因此,让学生欣赏与教材相关的文章是十分重要的。相关文章可以是:1、写法上相同或相近的:2、结构上相同或相近的;3、摄取生活上相同或相近的;4、艺术形象相同或相近的:5、语言风格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只做材料上的提取工作,更多地让学生自我品味,对重点段落,教师宜做蜻蜒点水似的提示。

在教鲁迅的《灯下漫笔》之后,学生对鲁迅深刻的分析说理及幽默讽刺的风格初步理解掌握后,我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读读本上与《灯下漫笔》称为姊妹篇的《春末闲谈》。对照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加深对鲁迅作品风格的理解。

这样的玩味,既可培养学生独立驾驭文章的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还可为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

上述四个环节,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手段,是语文教改的有力突破口。“留白”实质上就是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教师在时间安排上不能过紧,在对待学生的分析理解上不能抹杀天性,只要教师灵活处理,才能相得益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查有梁,《课堂模式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猜你喜欢
留白主体空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享空间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