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扩大内需与我国的政策选择

2009-03-13 09:20张国军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扩大内需

张国军

摘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应对出口导向战略遭受严重挑战的现实选择;是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为此,在分配政策上,要着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财政政策上,要加大减税力度,扩大企业投资规模;在货币政策上,主要防止通货紧缩,努力保持物价稳定。

关键词: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6-0066-03

中央首次提出“扩大内需”是在1998年,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隔十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叉再度强调“扩大内需”。这给人们造成一个印象,似乎“扩大内需”只是针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或者说,没有金融危机,政府就不必扩大内需。事实果真如此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可见,扩大内需不是一般的应急措施,而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一、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投资与消费,都能拉动内需。回想10年前,当时政府扩需的重点是刺激投资。有事实为据,1998年财政发行1000亿特别国债,另有1000亿配套贷款,全部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接下来的几年,政府虽也强调消费的作用,并启动了消费信贷,但扩需的重点,却仍在投资方面。这次政府扩需却不同,比如今明两年拿出4万亿扩需,优先考虑的是民生。而且中央说得很明确,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表示要重点刺激消费。中央之所以把扩需重点放在消费上,是因为从长期来看消费不会增加新的过剩,比投资更具优势。投资虽可减少当期过剩,但日后将形成更大的供给,对原本过剩的经济会雪上加霜。具体来说,中央把扩需重点放在消费上,并把它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依据有三条。

1、扩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以往所提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只有两字之羞,但内涵却相差甚远。经济增长方式比较注重量的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内涵更为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经济史表明,内需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拉动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我国的投资率自1978年以来一直都保持在30%以上,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2006年为42.5%。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20%左右的水平,我国的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靠高投人支撑。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从规模到水平不断提升,出口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统计数据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而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5%迅速扩大,到2006年达到65%,已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高位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安全运行,也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随着投资率的上升,我国消费率尤其是私人消费率却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52%,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国内消费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不能一味依靠投资和出口,必须依靠扩大内需,实现投资、出口、消费的协调拉动,否则,很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换。

2、扩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应对出口导向战略遭受严重挑战的现实选择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再一次表明,中国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出口,关键是靠内需。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导向战略遭受严重挑战,经济增长面临加速滑坡的风险。直接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贸下降。金融危机的中心在美国、欧盟等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欧盟和美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分别占20.1%和19.1%,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衰退直接导致我国外贸大幅下降。2009年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其中,出口649亿美元,下降25.7%,进口600.5美元,下降24.1%,至此,我国出口已连续第四个月出现负增长,并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贸易顺差骤降至48亿美元。二是外资利用减少。据商务部统计,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持续变差。1--2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1-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26家,同比下降36.85%。三是外汇储备损失。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的国民财富。面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大量投放美元,据测算,在2008年11月以来的两个月时间内,美联储投放基础货币量达到1.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并进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在增大。同时,目前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短期内抛售美元资产将可能进一步导致美元贬值,再加上美国对我国投资领域的限制,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存在操作困境。

中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本身并没有过错。但却导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只要欧美市场有风吹草动,国内经济就下滑,与其受人牵制,倒不如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而立足扩大内需。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年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市场,谁就占据着最有力的竞争地位。而中国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几乎所有国家都对中国市场垂涎三尺。这可是个硕大的“金饭碗”,而且就在自己的眼前。如果对它视而不见、弃而不顾,总想去云游四方,到外去化斋求缘,那么,万一化缘不成,待日后空腹而归的时候,原来的“金饭碗”还会属于我们吗?答案不言自明。

3、扩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

投资、消费、出口贸易被人们称之为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表明,在“三驾马车”中,既稳定又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先导,没有消费就不需要生产;广大城乡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和质量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推动着生产不断发展,规定或引导着一国经济向深度和广度进

军。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方式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主要依靠扩大投资和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率过低,对经济拉动不力。2007年3月24日,瑞士信贷银行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中国2006年的消费额仅占全球消费额的5.4%,只与意大利消费额占全球比重相当,大大低于美国的42%,也低于日本的11.1%、德国的7.3%、英国的6.6%。”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

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理所当然应首先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方式,把扩大消费需求既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

二、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

如何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首要的问题当然是增加国人的收入,没有钱谈何消费?为此必须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其次,依然要重视投资,说扩需重点在消费,并不等于可以不重视投资,要采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和扩大企业投资,以实现保增长的目标。此外,当前在货币政策上主要是防止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应继续执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

1、分配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最大的难题在于消费者收入普遍偏低。如何提高国人收入?在收入分配上,初次分配必须更加充分体现“公平”。实际操作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国民收入总体不断提升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藏富于民。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大多数劳动者需要依靠就业取得劳动报酬。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可以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三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四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在初次分配中强调公平,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充分保证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利益。

提高国人的收入,真正的困难,是如何把钱加到低收入者头上去。政府公务员加薪容易,棘手的是工人农民怎么办?工人的薪酬是雇主给的,国家虽可出台最低工资法,但这样做会弄巧成拙,令更多的人失业,道理很简单。再就是农民,农民要卖农产品才能有收入,而农产品价格却由市场定,政府管不了价格,想让农民增收也是力不从心。当然,办法还是有的。最近几年,政府先后推出的粮食生产直补、免征农业税、多予少取、反哺农业的财政支农等,对农民增收作用显著,可谓居功至伟。过去,我们总以为提高收入就得加工资,其实,不加工资,也是可以帮低收入者增收的。比如,政府加大对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的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拓宽保障面,让社保不仅覆盖城市,而且也覆盖农村,这样也就等于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

可以想见,中国有13亿人口,要是人们没有后顾之忧,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大家一定会放心大胆地去消费,果真如此,拉动内需有可观的效果;由内需不足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2、财政政策:加大减税力度,扩大企业投资

要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目标,政府在扩大有效内需,把重点放在消费需求的同时,必须重视投资,刺激投资。所谓刺激投资,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投资者有钱可赚。为此,政府能做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通过政府采购与投资以减少企业的库存与积压;二是减税以扩大企业的盈利。

但问题在于,增加政府采购与投资,财政支出会扩大;而减税则会减少近期的财政收入。如此,财政预算就会赤字,为了弥补预算缺口,通常的做法是发行国债。但财政借债是要还钱的,今天的债就是明天的税。今天财政发债越多,明天还债就得收更多的税。企业缴税多了投资就会减少,因此,政府举债投资必然挤兑民间投资。

政府发债是扩大政府投资;减税是扩大企业投资,哪一种投资效果更好呢?以1998年为例,当时政府拿2000亿搞了72个项目,到1999年5月,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审计署联合做了一次跟踪检查,结果发现,72个项目中有20个项目资金严重被挪用,其中有10个项目,纯属三边工程。西南某省有一个项目,申报的时候,说是投资9个亿,检查时已经投进去10个多亿,调查组问他们的负责人还需要多少钱?回答说,不知道。问什么时候竣工投产?也说不知道。这真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节约又不讲效果”。可见,减税以扩大企业投资效果更好。

减税可刺激民间投资,道理不言自明。政府不肯减税,是担心减税后财政收入会减少。1998年扩需时,税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下半年追收了1000亿。今年政府推行结构性减税,减税额达5000亿。但结构性减税对多数企业来说,是画饼充饥,中看不中用。那么,政府为什么不直接调减增值税呢?企业家们反映,如果将增值税下调5%,他们就可正常生产。如果真是这样,政府就当义无反顾。因为保增长关键在保企业;而保企业,其实就是保就业、保民生。那么,大幅调减增值税是否会导致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呢?理论上说,应该不会。经济学的拉弗曲线已解释的很清楚,如果税率过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会下降,投资利润下降,必然导致投资萎缩,投资萎缩,又会导致生产增长缓慢,政府税收也会相应减少;相反,如果降低税率,会给企业以新的刺激,投资会增加,经济增长加快,税源就会扩大,这样反而会使税收增加。美国的减税实验的成功则从实践上回答了减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货币政策:防止通货紧缩,保持物价稳定

为了扩大内需,2009年我国的信贷规模为5万亿,而头三个月就达4.89万亿。有人担心,如此大规模的货币投放,会否令通货膨胀卷土从来?从长远看通胀再次来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隐忧之一是地方政府以挽救经济为名,投资过度,搞政绩工程,有可能导致经济再度过热,CPI增速回升至较高水平。隐忧之二是外汇流入过多,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有可能刺激物价及资产价格再度疯涨。隐忧之三是为了改变生产要素价格体系被扭曲的局面,国家在未来几年势必逐步调整水电、能源价格,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企业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并努力改变谷贱伤农的局面。这些工作都难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物价水平有所上升。

但是从近期来看,由于内需不足,当前主要是要防止通货紧缩。从各项已公布的数据分析,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通货紧缩已经迫在眉睫。2009年政府的物价目标,是要将CPI控制在4%以下。可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看,通缩的危险在加大。一月份的CPI还是1%,PPI为-3.3%;二月份CPI降为-1.6%,而PPI为-4.7%;三月份CPI为-1.2%,PPI为-6%。如果这种势头不扭转,再持续几个月,消费者必然形成降价预期,若如此,对原本疲软的市场则雪上加霜。因为大众的消费心理是买涨不买跌,商品涨价抢购,商品降价反而持币观望。通货紧缩正逐步成为令人忧虑的现实。在这个时候再拿通胀说事,显然不合时宜。此外,有前车之鉴,1998年当时政府也曾想控制物价,希望把CPI控制在3%以下,可结果呢?让人大跌眼镜,物价负增长,出现了通缩。

当然,并是说通胀就好。如果通胀率过高,不仅会危害经济的健康,还会危及社会稳定。如果政府能够把通胀率控制在适度范围,对经济可能有益无害。何谓适度范围呢?大致说,就是通胀率要同时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只要严守这两道防线,通胀就不会有大危险。政府要做的是保持物价稳定,为低收入消费者提供补贴。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扩大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政策分析
基于扩大内需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
浅析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
浅谈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和营销策略
论我国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个人税收负担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