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2009-03-15 10:16
飞天 2009年14期
关键词:瞎子西西药方

靳 晶

史铁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的终极关怀。《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从中也可以反映出他的生命哲学。

一、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命若琴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老瞎子和小瞎子两人每人拿一把三弦琴,以说书为生。老瞎子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弹断一千根琴弦,因为这是取出琴槽中治失明的药方的前提条件。而当老瞎子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药方后,最终却发现那只是一张白纸。在空虚绝望后,老瞎子大彻大悟,并像当年他师父一样将“药方”封入琴槽,嘱咐渴望看见世界的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

老瞎子一生奋斗的目的和人生价值的依托是治好自己的失明,亲眼看看这个世界。所以,当许多个诚实的人告诉老瞎子那张药方实际上是空无一字的白纸时,老瞎子陷入了极度的空虚和绝望之中。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是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新曲。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1]

老瞎子的崩溃实际上是他长久以来生命的价值以及意义依托的崩溃。一辈子的奋斗在那一刻似乎都变成了一个残酷的笑话。但是,当他为了找到小瞎子而勉强振作后,他渐渐体悟到生命真正意义的所在。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1]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1]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1]

史铁生借老瞎子传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与理解。人在奋斗了一生后,也许到最后会怅然发现自己的目的和梦想竟然没有意义。这“没有意义”也许是像老瞎子一样,发现目的是虚设的。也许是如同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的一样,发现所谓的人生目的实现后,人生的意义却还是没有实现,两者之间仿佛存在着永远的鸿沟。由此来看,《命若琴弦》关注的问题不仅是残疾人的人生意义,更是“史铁生对人类意义和生命普遍价值的关怀。”[1]

人类存在的困境与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非常类似。西西弗因为得罪诸神而被罚永世劳动。他将一块巨石推上山,但在巨石被推到山顶后又会滚到山下,于是他又得重新开始推。如此循环,永不停止。西西弗是痛苦的,他的劳动的努力最终都没有意义。这不正如人在终其一生后蓦然感到人生的虚无吗?但换一种眼光来看,西西弗又是幸福的。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所说的“西西弗沉默的喜悦全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东西。”[2] “我让西西弗留在山下,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他的负荷!然而西西弗却以否认诸神和推举岩石这一至高无上的忠诚来诲人警世。他也判定一切皆善。他觉得这个从此没有主子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也非微不足道。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的大山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西西弗是幸福的。”[2]

西西弗没有因为命运的嘲弄而放弃自己这种唯一的生存方式,而是依然每一次都努力地推着巨石。他的努力不正象征着人类对于命运的超越和挑战以及对于生命过程的重视和追求吗?

老瞎子的命运也与西西弗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只是老瞎子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是在一生的奋斗和知道药方的真相后才真正获得的。史铁生通过《命若琴弦》反映出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认识:面对生命结局时很可能出现的黯然与失落,唯有用生命过程的充实和精彩与之对抗。用“弹好每一根琴弦”去消解那张“白纸”,从而完成人类对于生命结局时虚无感和失落感的突围。

二、由救赎走向自我救赎

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通过老瞎子展现了人从希望获得救赎到最后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

老瞎子将拉断一千根琴弦作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将获得药方从而治好失明做为一生的目的。其实,老瞎子在有意无意间为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并在这条路上坚定地前行着。而这条救赎之路最终没有让老瞎子通过治好失明来获得救赎,而是曾在一段时间内让他陷入了几近崩溃的状态。药方的真相是老瞎子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由救赎走向自我救赎的转折点。在真相大白之前,老瞎子的救赎是那张“药方”,在真相大白之后,老瞎子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外物,而是有意无意间回想起了拉琴的奋斗岁月,并逐渐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内心力量的自我救赎。

面对着仿佛是当年的自己的小瞎子,老瞎子决定像当年自己的师父对自己一样,将这个善意而又残酷的谎言继续下去。这正是他在经历了理想破灭之痛和认识的升华后,对于由救赎起步最后由自我救赎完成对生命的拯救这一条人生之路的认同。

关于救赎和自我救赎,其实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比如《我与地坛》。当人类在面对巨大而难以承受的痛苦时,往往是渴望得到救赎的。当这些问题自己难以面对和解决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引导,需要能超越自身苦难的一种勇气和坚韧,需要一个不被纷扰的现实所打扰的环境和精神家园。因此,在史铁生面对着双腿残废的巨大痛苦时,地坛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和精神家园给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3]地坛是一个救赎者,而史铁生正是在其默默的救赎中最终通过自我救赎实现了生命的涅槃:“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3]

而《命若琴弦》中老瞎子的形象又何尝不是史铁生自己呢?老瞎子自我救赎的完成其实也是建立在救赎的基础上。倘若没有为了得到救赎而努力弹断一千根琴弦这段艰难却充实的岁月,那么老瞎子在得知真相后,在自我生命价值的依托轰然倒塌后,他极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迅速地走向死亡。史铁生笔下老瞎子的命运,也寄寓着史铁生的生命哲学——人从救赎走向自我救赎,并最终通过自我救赎实现生命的涅槃。

史铁生借《命若琴弦》这部小说,向人们传达出的生命哲学反映出他对于生命深邃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面对人类的生存困境,我们必须用生命过程的努力去超越命运的结局。在人生之路上,我们需要在救赎中积攒力量,最终在自我救赎中升华自己的认识,确认自我生命,完成生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 於可训,叶立文.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导读(下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932-933.

[2]加缪著,柳九鸣,沈志明.加缪全集(散文卷)[I].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39.

[3]史铁生.灵魂的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84,185.

(作者简介:靳晶,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瞎子西西药方
喝中药要注意更换药方
龙门药方洞济世如良医
种子西西的烦恼
烧掉药方
愚蠢的代价
误会了怎么办
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都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