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提升学生学力的有效途径

2009-03-16 04:00章玉龙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余弦正弦象限

章玉龙

在建构主义提出的学生观中,我特别注意到这样的一些思想:“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我想作为教师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而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问题式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三角函数线》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案例分析

知识探究(一):

问题1:如图,设角α为第一象限角,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sinα=x,cosα=y都是正数,你能分别用一条线段表示角α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吗?(基本性问题,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能力解决)

问题2:如图,若角α为第三象限角,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sinα=x,cosα=y都是负数,此时角α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可分别用哪条线段表示?

问题3:能否将上述表示简化(用另一种方式表示)?(升华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定义:规定了方向(即规定了起点和终点)的线段称为有向线段、

问题4:根据上述分析,当角α为第一、三象限角时,sinα、cosα可分别用怎样的有向线段表示?

问题5:由上分析可知,当角α为第一、三象限角时,sinα、cosα可分别用有向线段MP、OM表示,即MP=sinα,OM=cosα,那么当角α为第二、四象限角时,你能检验这个表示正确吗?

定义: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称有向线段MP,OM分别为角α的正弦线和余弦线、

思考6:当角α的终边在坐标轴上时,角α的正弦线和余弦线有何特征?

思考7:(1)根据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你能发现正弦函数值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2)设α为锐角,你能根据正弦线和余弦线说明:sinα∈(0,1),cosα∈(0,1),sinα+cosα>1吗?

本节课,教材中没有设计一些板块让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知识是以呈现的形式给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按部就班,照书上的顺序讲解,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我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采用设疑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知识探究(二):

问题1:如图,设角α为第一象限角,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tanα=yx是正数,用哪条有向线段表示角α的正切值最合适?

问题2:如图,若角α为第四象限角,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tanα=yx是负数,此时用哪条有向线段表示角α的正切值最合适?

问题3:若角α为第二象限角,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tanα=yx是负数,此时用哪条有向线段表示角α的正切值最合适?

问题4:若角α为第三象限角,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tanα=yx是正数,此时用哪条有向线段表示角α的正切值最合适?

问题5:根据上述分析,你能描述正切线的几何特征吗?

定义:过点A(1,0)作单位圆的切线,与角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则AT称为角α的正切线。(tanα=AT)

问题6:当角α的终边在坐标轴上时,角α的正切线有何特征?

深化理解:

1、作出下列各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1)2π3;(2)-12π5、

2、在(0,2π)内,求使得sinα>32成立的角α的范围、

3、探索题:对于不等式sinα<α<tanα(其中α为锐角),你能用三角函数线的有关知识证明吗?

二、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问题的来源

教师可以从课本的文字材料中挖掘问题。课本对于知识的描述往往是直接的,学生恰恰弄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是这样,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加深了巩固和理解,上述《三角函数线》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例。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重新提炼问题。练习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缺陷,教师要迅速对错误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重新获取正确的信息。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问,从他们的口中得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十分民主的课堂气氛,还要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的课堂既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的基本功要深厚,因为你随时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

2、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的设置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能力解决;要由浅入深,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要有针对性,每一个问题都要有针对的知识点;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思维不断升华。

另外,问题的设计应避免外化(表面化,表演化,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和操作化(以操作代替思维)。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积极想办法,不断在课堂上营造出问题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学力,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三、实验思考

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它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它要求教师以教学相关知识为背景,灵活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进行问题开发与设计,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组织教学,如何设计出好的问题教师应该思考的。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为学生创设顺利实现教学任务的“问题情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精细而复杂的工作:要刻苦学习,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全面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生活经验、关注课外的知识信息,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具备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和独立自主地处理教材的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余弦正弦象限
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椭圆余弦波的位移法分析
利用正弦定理解决拓展问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两个含余弦函数的三角母不等式及其推论
实施正、余弦函数代换破解一类代数问题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在应用中的误区
三角函数核心考点综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