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2009-03-16 04:00应晓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时针应用题小鸟

应晓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多媒体计算机不仅巧妙地利用它特有的鲜艳色彩、移动的画面、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排版来攻克小学数学中的难点,还能把新授后的巩固练习设计成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如与智慧猫竞赛、射击游戏、画面拼图……这些比较适合单个练习;游迷宫、太空一游、游动物园……这些又比较适合整个练习过程的贯穿。总之让学生在看看、玩玩、想想中轻松地完成练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如何理解应用题的结构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的结构。例如,在教学“加减应用题”时,我把课本上的两幅小鸟图,制成课件,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屏幕随着音乐飞来5只小鸟,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5=9只,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从小鸟飞来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许多思维,从而明确这是一道加法应用题。再分析第二幅图,“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5只”,屏幕上出现了小鸟飞走的画面,使学生从“飞走”产生“减少”的思维,得到减法计算结论。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应用题的不同结构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理解和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

借助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特大的动态钟面,用动静结合、突出观察点的办法,通过技术把时针和分针同时、同向转动的过程以及转动轨迹,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用不同的色彩,形象、具体、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当时针走一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大圈,由此建立了1小时和60分的等价关系,所以1小时等于60分。通过电脑操作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借助多媒体,进行合作探究,鼓励创新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学生大胆地进行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总之,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已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学生通过这些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使他们从一些繁琐、枯燥的数学活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因此,数学教师们再也不能仅仅是充当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要凭借多媒体这把金钥匙成为开启学生智能的参与者。

猜你喜欢
时针应用题小鸟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小鸟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