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议程设置”

2009-03-19 04:37李保林
新闻前哨 2009年2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楚天都市报

陈 亮 李保林

[摘要]突发事件一直是大众媒介的报道重点。然而,因媒介对报道“议程设置”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本文就《楚天都市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了分析,重点研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议程设置”的功能。

[关键词]突发事件议程设置楚天都市报新闻报道

2008年5月12日,一场罕见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灾难发生后,震区通讯中断,道路被毁,外界只有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了解震区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传媒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报道,对公众的影响显而易见。《楚天都市报》通过对“议程设置”的应用,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使受众共同正视灾难,使社会早日从灾难的伤痛中康复。

一、《楚天都市报》在汶川地震报道中“议程设置”的体现

(一)在報道数量上。

《楚天都市报》对地震的报道始于震后第二天,即5月13日。该报当天用了除副刊外48个版面中的前14个版,版面依次设置为:头版头条转发新华社报道“四川汶川昨发7.8级地震,遇难人数已超过8000人”,依次为“关注四川地震·现场”(2~4版)、“关注四川地震,影响”(5~6版)、“关注四川地震·应对”(7~8版)、“关注四川地震·镜头”(9-13版)、“关注四川地震·释疑”(14版)。

从《楚天都市报》这一天的报道可以看出,通过设置不同角度,该报对此次地震做了详细的报道,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汶川发生了什么。特别是14版“关注四川地震·释疑”,其中很多报道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如《地震为何难以预测?》;还告诉公众一些地震时的应急措施,如《地震发生时如何紧急应对?》;也打消了公众心中对地震后的顾虑,如《汶川地震为何武汉楼晃?》等。这样详细的报道不仅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满足了公众对于地震后信息的需求,而且对地震后稳定公众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地震发生后一直到5月27日的15天里,《楚天都市报》都将与地震相关的新闻作为自己的头条新闻。在版面上,用当天13~19个版面报道地震及相关新闻的有6天,用20~29个版面进行报道的有6天,用30~32个版面进行报道的有3天。15天里,《楚天都市报》一共有520个版面(不含副刊),用于报道大地震的专题版面有323个,约占62.1%。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一时间段内,《楚天都市报》将汶川地震作为当时新闻报道的重点。

(二)在报道内容上。

《楚天都市报》除对地震后相关救灾情况的进展做详细报道外,新闻报道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对人性的赞美,这样的报道既重视新闻事实本身,又用平民的视角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受众,彰显了媒体的人文关怀,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很多很严峻的事情需要去面对,而媒体不应该让原本冷峻的受众心理更加冷峻。

该报在5月14日的报道中有一篇《父亲徒手刨出废墟中的女儿》:“这名十来岁的女孩看起来全身无力,一双手却紧紧勾着父亲的脖子”,“而父亲的脸上则显得十分平静,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终于做到了!他从废墟中,赤手刨出了被埋10多个小时的女儿”。5月15日,《楼板砸下来,他用脊梁护学生》,报道了德阳教师谭千秋在教室垮塌的一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掉下的石块,护住了他的4个学生。5月20日,《与死神握过手后,我们无所畏惧》报道一位女生写的一篇日记。她在结尾写道:“我要呼吁所有‘5·12的幸存者,请重新树立起信心吧。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打不垮的,中国人民从来都是不屈不挠的,我们已经与死神握过了手,我们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请相信,灾难后的我们会是永远的胜利者”。

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在这里,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与受众心理上的接近性,从而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它体现了媒体在这样的事件过后,并没有仅仅关注事件本身,而是更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宣扬灾难中体现的人性美,报道在灾难中人们反映出来的信心、乐观和坚强,给予灾难中的人们以力量和信念的支持,让他们坚信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能战胜灾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楚天都市报》对汶川地震报道的“议程设置”非常明显。这首先表现在它的报道数量上。“议程设置理论”首要的一点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反复报道某类新闻事件。其次是表现在它的报道内容上,通过提供的大量信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二、“议程设置”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

2003年初,非典肆虐,可直到2月10日大众传媒才有了一些反映,而这时流言已是铺天盖地,人们哄抢药物。被流言包围的市民失去了理智的判断。2月12日,媒体报道了某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广州市民有关非典的信息80%是从手机、网络这些渠道获得的。人们不禁要问“大众传媒去了哪里?”如果此时大众传媒能够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报道,人们就不会那么惊慌,就不会感到那么茫然。

经历非典,大地震发生后,这个问题又一次摆在了大众传媒的面前,应该怎么去报道?报道主题和报道基调的选取就成为重点。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谈到:“媒介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和解释,帮助人们构建着被意识和体验的拟态环境”。这就是说,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大众媒介并把它打造的环境当成现实环境。

《楚天都市报》在地震发生第二天的报道中开辟了“释疑”专版,为受众提供了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信息的取舍有很大的盲从性、不科学性,而且在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往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此时通过对地震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披露和解读,可以使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另外《楚天都市报》通过对“议程设置”的应用,还有针对性地减轻了公众的恐惧心理。如回答“汶川地震为何武汉楼晃?”等相关问题,稳定了武汉市民对于地震的恐慌。

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悲痛、焦虑和恐慌,如果此时新闻报道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那么,这时社会的伤痛感肯定将会加剧。《楚天都市报》通过对报道角度的恰当变换,转变了受众的情感和情绪,这时“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爱理念以人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贯穿在救灾报道的全过程。

5月21日,《楚天都市报》头版有这样一首诗——《永不忘却》:“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失去亲人的伤痛定格在每个人的心底。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顽强生存下来的生命正踏着坚毅的脚步奋力前行。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品格正化为每个人的行动。”

相信每个人读完这首诗后,心里多了一份战胜灾难的自信,也有了一份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特有的坚强。

三、从《楚天都市报》对汶川地震报道看“议程设置”的功能

“议程设置”的作用就是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传播内容,以达到既定的信息传播效果。同樣是对大地震的报道,确定怎样的“议程设置”?表达怎样的感情基调?是冷血旁观还是热情参与?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版面处理,传递出来的信息就大不相同,也体现出不同的舆论导向。我们从《楚天都市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可以总结出“议程设置”的一些功能和作用。

(一)“议程设置”对公众话题的影响。

大众媒介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而且社会舆论也不会总是只能追随其后,接受其指引,但是新闻界必须有选择性地报道新闻,它的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以及公众获知事件的状况,多数是经媒介筛选后的产物,这样就决定了不管媒介主观上怎样想,并以此引导公众“想什么”。这在客观上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同样关注还有多少人被成功救出。通过报道,我们知道了谭千秋用他的身体挡住落石救了自己的学生,我们也知道了“范跑跑”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自己……他们都在一定时期成为公众谈论较多的话题。

(二)“议程设置”引导公众情绪。

突发性灾难事件因具有高度的破坏性而成为公众情绪的兴奋点。公众的兴奋情绪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媒体的正确引导,可以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战胜危机。这方面,《楚天都市报》的“议程设置”做得很好,报道并没有仅从事件本身去报道,更多的是去报道灾难中体现出的人性美。这稳定了社会上各种情绪,而且让大众空前地团结起来。一时间,武汉各地捐款捐物急剧增加,更好地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三)“议程设置”有助于塑造政府形象。

媒体及时报道政府在突发性灾难后的各项处理措施和出台的政策,对塑造政府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楚天都市报》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就在头版以副标题标出“胡锦涛指示尽快抢救伤员

温家宝急赴灾区指导救灾”,反映了国家对此次地震的关注。这样的报道,稳定了社会情绪,也塑造了政府形象。我们透过媒体,看见了温总理在震区内来来回回指导救灾的身影,胡主席在现场指挥救灾时传递出的中华民族坚定的意志。有了这样的政府,人们相信肯定会度过难关。

总之,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大众媒介要利用好“议程设置”来使社会在灾难后向“好”的方向发展,团结各界力量,让公众知道:我们共同面对,风雨同舟。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楚天都市报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Share with us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