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内外的情与理

2009-03-24 04:31段旭杰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期
关键词:手记版面心理咨询

段旭杰

《大河报》自2002年率先开办情感实录类版“都市倾诉”至今已经6年有余。《大河报》不仅又一次走在了全省媒体的前列,引导了同城都市媒体开办情感版面的风潮,“都市倾诉”更成为《大河报》的知名、拳头版面,赢得了众多铁杆读者。笔者于2005年任该版专职记者(笔名端子),其间采写了500余篇稿件,接触到倾诉者逾800人(很多采访因各种原因并未见报),接听热线人数已无从统计。

在工作中,笔者除了与倾诉者本人的正面交流外,更要对很多忠实读者做一些“解释”工作。这些“倾迷们”对“都市倾诉”有的不仅仅有每期必看、期期必存、装订成册的忠诚度,更有诸多的好奇和想象:真有那么多人来倾诉吗?记者是怎么开展采访的?如何保护倾诉者的隐私?倾诉过后,倾诉者和记者还联系吗?问题种种,不一而足。但作为一名专职情感记者,我更想从倾诉稿件采写的“情与理”入手,来阐述一下倾诉类稿件的诸多与众不同之处。

倾诉版面内容的定位

仅从版面定位上看,倾诉版就和普通的新闻版及副刊版面不同。倾诉的告读者是这样写的:“无论幸福还是痛苦,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生活对你最大的馈赠。你有诉说的愿望,请告诉我们。”这一公告为倾诉版奠定了版面基调:当事人必须有倾诉欲求,是主动前来,自愿诉说。所以,倾诉记者的采写和一般的采访最大的区别就是少有主动出击者,不像一般热线记者看到有新闻价值便前往采访。当然,这也不是说倾诉记者不能主动采访,但前提是当事人同意,有“一吐为快”的急切与真诚。那种“从大门撵走,要想尽办法从窗户进去”的新闻采访技巧在这里就用不到了。所以,这样的版面没有新闻版绝对的时效性,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副刊,它要求采与写的相对真实,虽然可以用化名、模糊地址来保护倾诉者的隐私,但内容绝不能虚构,这是对生活的记录,不是小说创作。所以,倾诉版只能介乎新闻版与副刊版之间,其文稿也只能是一种比新闻好读,比小说、随笔严谨的“边缘”文体。

心理描写最能表现倾诉的“情”

那么,何为倾诉之“情”?什么是倾诉的“理”?首先,倾诉是以情动人,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一个人的故事里必然有情感的成分。如果没有了情,一个人的故事就如同简历一样索然无味,而这诸多的情不能仅靠抒情,直抒胸臆固然爽快,却未必真能打动人,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以细微处见长的小事。

很多喜欢倾诉的读者觉得这种第一人称叙述的写作方式给人感觉亲近,加上记者对采访环境、细节的白描,让他们觉得很真实、自然,宛如当事人正对着众读者娓娓道来。这种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能够准确地表现当事人的内心,不同的人在经历相同的情感纠葛时,心理反应不尽相同,处理方式也就会不同,结果便会相去甚远。所以,心理的描写最能表现倾诉的“情”,也最直接地反映了“情”对当事人的影响。这样,读者在阅读他人的故事时就不会一头雾水了,因为了解了当事人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嬗变过程,产生心理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当事人对事件的观念。这种写作方法也在无形中运用了心理咨询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倾诉本身就是一次情感的宣泄,是初步的心理咨询,记者在倾听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倾诉人,最终起到释放、减压的作用,而在写作时既要遵从新闻真实性,又要考虑到对读者的影响,尤其是《大河报》作为主流大报,更要做好舆论引导作用。

把握好舆论引导就是倾诉的“理”

忠实的倾诉读者更留意的是文后的“记者手记”,可以说,手记是“理”的集中体现,通过言简意赅的总结、点评和心理层面的阐释,一针见血地点到事件的实质问题,将有时看似一团乱麻的情感纠葛抽丝剥茧,让读者更明确地看清问题的实质,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或经验。但“理”又不仅限于最后的手记,应寓于叙述的过程中,看似不露声色,却又无处不在。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当事人语无伦次的倾诉中充斥着各类细节,我们只能选择那些为主题服务的细节贯穿始终,在理清脉落之时,“理”已经蕴藏其中,控制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叙述方式、文字运用都源于“理”的把关。

倾诉的“情”与“理”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充分的情感表达,没有动人的“情”,也就没有教育人、引导人的“理”。“情”是“理”的根基,“情”要真实感人,有故事性、有可读性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首先就要在选材上把握好,好的题材是成功的前提,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司空见惯会让“情”变得乏味,平铺直叙也会让“情”显得苍白,在尊重倾诉人真实意图的基础上,适当的文字加工、构思设计,会让“情”的表达更充沛、更饱满。而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情”,还是写意白描的“情”,最后都要升华为让人掩卷长思的“理”。

“理”是“情”的升华,但“理”更是“情”的补充、加强,“理”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站在对当事人情感纠葛的理解之上,在共情的基础上,对“情”做出的合理解释。理是心理咨询师在用心倾听后的回应与释疑,它不必也不能长篇大论,但必须发人深思,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作为写作者,理比情更难把握,要有专业的心理知识支撑,要有深厚的阅历与经验储备。心理咨询是经历、阅历与艺术的结合,那么倾诉类报道就是心智与文笔的合作。一篇成功的倾诉文章不能仅限于文笔,也不能仅止于说理,情与理的美妙结合就像一幕精彩的舞台剧,无论背景如何变幻,编剧要用心编排、演员要投入表演、导演要把握全局,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情抒发得自然,理说得透彻,读者才能从中有所得,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曲折、情节热闹之上。

因此,一篇倾诉文章除了有“情”在,更重要的是“理”的锤炼,一篇倾诉成文不难,难在“手记”,难在“理”的精准到位、合乎人性,为此,在做好采写工作的同时,笔者一直在努力学习心理学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并成功取得国家认证,成为目前国家最高级别的心理咨询师。

左手诉“情”,右手说“理”,双手合十才是完美的“倾诉”,这样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正确引导人们的感情倾向。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手记版面心理咨询
我的航天员手记
编辑手记(四则)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阅卷手记——一次函数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