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的传播功能与劝服艺术

2009-03-24 04:31邓海荣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期
关键词:部长情感

邓海荣

有问必答,为记者释疑解惑。从表面上看,答记者问似乎是一项被动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但从具体功能上看,它除了回答记者欲知的信息外,还是劝服记者接受某种观点,改变某种立场,并影响其行为的一项积极主动的传播活动。因此,明确答记者问的传播功能,并具备高超的劝服艺术,是取得答记者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答记者问的传播功能:新闻+宣传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①而对于答记者问这种特殊的传播活动而言,它则同时具备了“告知新闻”和“传播观念”两方面的功能。

首先,“告知新闻”是答记者问的基础。所谓新闻,是指“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②从受者(记者)一方来看,获得“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是他们最重要的本职工作,也是他们积极参加记者招待会并踊跃提问的重要目的,因此,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是答记者问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再者,从传者(答者)一方来看,“告知新闻”也是其实现宣传目的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新闻宣传是在尊重、维护、实施新闻的‘告知职能的基础上进行的”,③也就是说,答记者问中的宣传必须以新闻为载体,不存在纯粹的宣传。

其次,“宣传”是答记者问的目的。在答记者问中,记者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似乎占有主导地位。但事实是,答记者问活动的组织者是“答方”,他可以通过限定“问答”主题、选择提问记者,以及回答问题的详略等方式来轻易获得主导地位,并掌握答记者问的真正主动权。因此,从实质上来说,答记者问应是“答方”开展的一项积极主动的传播活动。而“答方”组织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释;二是传播“答方”(社会组织)的理论、方针、政策、措施和立场态度,并以期影响记者的意识,强化或转化他们的立场、观点,使其行为能沿着“答方”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我们知道,“宣传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④据此看来,以上两个目的中,后者具有典型的宣传性质;但对于前者,心理学家说“对信息进行相应的解释,是使任何信息具有宣传性质的必要条件”,⑤这说明它也具有宣传的性质。所以,从“答方”来看,答记者问的真正目的在于宣传,宣传是其又一重要传播功能。

答记者问的劝服艺术:理智劝服+情感劝服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立足新闻,重在宣传”是答记者问的主要传播功能。而对于宣传来说,“劝服”既是目的,又是极其有力的手段。至于“劝服”手段的运用,具体来讲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理智型劝服和情感型劝服二者的融合。下面我们以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的一次答记者问为例⑥,来分析答记者问之劝服艺术的具体表现。

首先,我们谈一谈答记者问的理智型劝服艺术。

理智型劝服就是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论述去说服别人”。⑦在本次答记者问中,李部长理智型劝服艺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推理严密,以逻辑力量征服人。以理服人,就是用道理、真理去征服别人。而道理、真理之所以能令人信服,就因为它是经过严密的推理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因此,逻辑推理具有一种让人不得不服的强大力量。比如,在回答香港有线电视记者关于“如何看待中日未来关系”这一问题时,李部长就引用了在日本京都一个寺庙里所见的几个汉字“大道无遮拦”,并由此充满信心地预言道:“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它的发展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李部长的这一预言之所以得到包括日本记者在内的广大记者的认同和赞赏,不仅因为它是中日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因为这里包含了一个典型的三段论式推理,具有强大的逻辑征服力,令人不得不服。

辨析概念,以明确的是非观警示人。混淆概念,会使人对问题认识不清楚,对是非判断不明。因此辨析概念,也是在辨明是非。如彭博新闻社的记者问道:“……中国讲,它不会去干涉其他国家,可是一个大国不可能不去影响别人,你怎么解释中国外交政策怎么影响又不干涉?”接着还举例胡锦涛主席访问苏丹时鼓励苏丹多配合联合国时说:“有人说中国这样的鼓励也有点干涉苏丹了。”

这是一个具有挑衅性的问题,记者把“影响”、“鼓励”等同于“干涉”,试图通过混淆概念、偷换概念,来达到混淆是非的目的。对此,李部长说:“在我们看来,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我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提供援助的时候都不附加政治条件,而且援助是务实的”。他还说:“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友好的协商,我们就是持这样一个态度,和非洲国家、和所有的国家都愿意进行友好的、平等的对话。”答语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采取的是无私援助、友好协商、平等对话的政策。而“援助”、“协商”、“对话”这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与“干涉”毫无关系。通过辨析概念,李部长不仅澄清了是非,也还了中国一个公道。

数据说话,以事实说服人。在阐明道理,驳斥论点中,数字更具有说服力。在本次答记者问中,李部长用了大量的数据来阐释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李部长说:“从1956年到现在,中国一共向非洲派出了1.6万人次的医疗队员,一共帮助非洲老百姓看病2.4亿人次。”他还说:“这些年来,中国一共14次参与了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派出的维和人员一共超过5000人,是5个常任理事国当中比较多的。”以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中国是一个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答记者问的情感型劝服艺术。

情感型劝服,“主要是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起人的情绪来更好地实现说服别人的目的”。⑧在本次答记者问中,李部长主动与提问者进行情感沟通,为传播活动的正常、有效进行创造了条件。其情感型劝服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真感人。在传播活动中,真情的流露更容易使受传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进而在情感上被打动。李部长在答记者问时,其润物细无声的款款真情,多次感染打动了记者。

如他以自己陪同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在非洲访问时的所见所闻,来盛赞中非人民之间那历久弥坚的深情厚谊。李部长饱含深情地说:“(非洲)人民都勤劳、勇敢、智慧,对中国人民充满了真诚的友谊。”“他们汗珠里闪烁的阳光”,和“中国人民的友情一起相互交融”。而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对非洲人民满怀感激之情,李部长深有感触地说:“见到这些国家的人民,我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中国确实永远不会忘记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帮助,包括在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对中国的宝贵支持。”其真诚的感恩报恩之情,令人为之动容。尤其在回答台湾记者的提问时,李部长更是直抒胸臆道:“我是非常喜欢我们的宝岛——台湾!”同时,他还由青海省的“日月山”联想到宝岛台湾的“日月潭”,并把它们比喻为兄妹或姊妹,以此来抒发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意诚动人。诚实、诚信,既是传播活动中应有的基本态度,也是传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方法。在答记者问中,即便是谈到有争议的边界问题,李部长也是以坦诚、平和、务实的态度对待。如关于东海问题,他说:“我们也愿意同日本就东海问题进行磋商,坚持共同开发的大方向,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让东海成为友好之海、合作之海、和平之海。”关于中印边界问题,他实事求是地说:“那是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都不当家作主的时候,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相信取得了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中方务实和平地解决边界争端的诚意。

谦和近人。在答记者问中,回答者谦虚温和的态度有利于情感沟通,有利于打消对方对回答者及其回答内容的陌生、偏见、敌视、疑虑、误解等。李部长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中,有礼有节,和蔼可亲,即便是在回答挑衅性问题时,也言辞温和,没有过激言论,因此深得中外记者的喜爱。

如在回答韩国记者提问时,李部长通过肯定对方的观点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他说:“正如你刚才所说,中国积极斡旋和各方的共同努力,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的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又如在回答日本记者的提问时,他又表示出了对对方的理解:“你心里想到的可能会有安理会改革问题,这是一个多边问题,我们愿意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各方参加民主讨论。”还有就是以谦虚的态度由衷地赞美对方,如赞美印度的纳兰达是“中国小孩向往的地方”,赞美日本京都是“美丽的城市”,赞美“瑞典为人类环境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等。尊重对方,理解对方,赞美对方,这种谦和的态度,不仅拉近了与记者的心理距离,制造了和谐的传播气氛,更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注 释:

①②④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⑤童兵:《立足“告知”,重在“劝服”》,《新闻与写作》,1995(3)。

⑥《外交部长李肇星答记者问(实录)》,http://www.2lcn.com/,文中所引李肇星的话,均出自此“实录”。

⑦⑧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部长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部长通道:从“躲”到“等”新气象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情感移植
丝绸之路旅游部长
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