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经典的理由

2009-03-27 04:33
山花 2009年3期
关键词:鲁四老爷祥林嫂

红 柯

执教二十多年,给学生介绍讲解的经典无数,其中之一就有《祝福》。李健吾在《福楼拜评传》中说: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狂人日记》伟大,但有观念化之嫌、《祝福》完美,包含了一部经典小说的基本特征。以今天的文学行情,《祝福》应该是“底层”写作,祥林嫂就是一个底层妇女,嫁过两次人,失去一个孩子,给人打工为生。但祥林嫂好像不怎么注重物质生活,只要肯干,她就能活下去,她在鲁四老爷家不是白了胖了吗,鲁四老爷也好像没有在物质上压榨这个妇女,更不可能打她的坏主意。鲁四老爷与祥林嫂发生的纠葛完全是隔山打虎,暗中较量,两个人没有正面冲突,但两个人关心的却是一个问题:祭祀活动,这是一种没有实用价值的精神活动。却是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活动。孔子当年在鲁国好像没有分到祭肉,愤而出走。打击你就在精神上打击,这是致命一击。无论高低贵贱都看重这个。鲁四老爷要祭祖,就不能让伤风败俗的祥林嫂介入祭祖活动。鲁四老爷在暗中吩咐过四婶,四婶就不让祥林嫂动祭品。尽管这些祭品是祥林嫂辛辛苦苦做的,但要端上台面,供奉上去时就不让祥林嫂插手了。鲁四老爷有一句有名的“可恶,然而”,可恶的是一个女人多次嫁人不从一而终。然而的是这个女人有一双能干活的手,一个顶几个。鲁四老爷看重的是祥林嫂的实用价值是物质力量,祥林嫂看重的是精神力量,东家与仆人严重错位。鲁四老爷压根就意识不到祥林嫂有什么鸟精神。这就是说,好小说的特征之一就是写人的精神生活。小说要写人物,人与物是两回事,好小说就是要把两回事变成一回事,让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东西。这个物就是背景,好小说有一个多层次的背景。过年祝福祭祖仅仅是外围,是情节,在祥林嫂身边有三种力量,也就是三个层次的背景,因为小说的核心是精神痛苦,极少写物质。就看这三种知识分子吧,鲁四老爷是老知识分子,用老传统不让祥林嫂“祝福”;柳妈是民间知识分子,民间文化中妇女多次嫁人在冥府中很麻烦,得捐门槛。捐了还不行,还不让动祭品,小说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四婶一提醒,祥林嫂“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失神了。精神垮了。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就是小说的叙述者“我”,新知识分子,五四新一代,见过大世面,与祥林嫂相逢于故乡的大年年氛中,以为祥林嫂要钱,已经沦落为乞丐的这个女人不要钱,要的是灵魂,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什么是五四精神?李大钊的“劳工神圣”,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这个偏远小镇的小人物就一下子问了这么一个大问题,完全是典型的知识分子问题。从今天的文学DNA标准来看,鲁迅能不能写“底层”都是个问题。鲁迅又不是底层出身,还是个海归,鲁迅有没有干过体力劳动都是个事,怎么就写了一个打工妇女呢?还他妈的写得这么好,你说气人不气人?鲁迅是个他者。但小说就是写他者的艺术。我的生命进入另一个陌生的生命,于是扩大了生命。所以盲人荷马那么动情地传唱与他生存状况极其遥远的《伊利亚特》写《奥德赛》。特洛伊战争与一个盲人有鸟关系。没有关系就让它们发生关系,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地方,即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抑或精神生活。精神从来都是内在的。他者荷马就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众英雄行列。诗歌是真正的自我,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屆原的所有作品就是写自己,没有他者,因为这是诗歌,小说兴于明清、封建社会衰败的标志。城市起来了,不封闭了,要交流,要进入他者的世界。不想在这里普及文学常识了,许多雄文没有常识,没办法。经典的特征之一应该“先锋”的同时也有常识。鲁迅的三本小说集很有思想,先是狂人们的《呐喊》,然后陷入知识分子的《彷徨》,《祝福》就是《彷徨》的首篇,最后进入神话,《故事新编》全是历史,太初有为的时代,从远古到春秋战国。五四精神一下子接通了先秦思想,而鲁迅本人就具有典型的魏晋风度,中国历史上三个黄金时期融于一身,不经典都没办法。

猜你喜欢
鲁四老爷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厨师与老爷
高浟:老爷我来审青菜
忍耐富贵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