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化的数学课堂

2009-03-30 09:46黄燕玲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正方形动手创设

黄燕玲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情境教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情境是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形象化情境

实验教材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景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们着力创设形象化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变复式插图为复合型的投影片,变多信息源的插图为多媒体动画课件。这样有了大的彩色挂图或投影片,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指着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

二、激活生活经验,创设模拟化情境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习者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然而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直接真实地在课堂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用模拟的方法,如模拟表演,开展游戏活动等,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

三、利用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教学“长短、高矮”一课时,学生知道一般比法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段,问:“黑板上这两条线段拿不起来,怎么比长短?”有的说可以用眼睛看出长短。我肯定了这种方法后,立即将两条线段画得差不多长,问:“如果用眼睛看不出长短来,又该怎么比”?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方法,有的说用一根拿得起的绳子去比,有的说用手量,有的说用尺子量,有的说还可以用小棒去量。我让他们按各自的想法去操作、比较,学生积极性极高,解决问题各显其能,创新思维逐渐萌芽。

四、强调动手操作,创设实际情境

“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用图文创设的情境,主要作用于视、听神经,而实物操作,可看、可听、可摸、可闻,学生人人动手,多种感官参与,能持续兴奋地在操作中主动探索求知。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准备好各种图形的物体,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量一量、摆一摆、找一找。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亲手用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深入体验把长方形时,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察能力,培养了审美意识。总之,实验教材中让学生动手的内容很多。教学时,我们要准备好充足的实物或学具,让学生人人动手,真正落实“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创设情境目的要明,形式要新,组织要活,时机要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正方形动手创设
重构正方形
创设未来
超级变变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移火柴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动手动脑多快乐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