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动手实践与思维感悟

2009-03-30 09:46王振宽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三角板直尺圆锥

王振宽

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思想的束缚及以升学取向的课程定位,而更多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就要求每个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成为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怎样才能成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呢?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要借助媒体搭台,注重从实践活动中来感悟。

一、注重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

上课伊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小兔玩陀螺”。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圆锥的认识”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圆锥”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圆锥体就在生活中,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去。

二、注重在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时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引入新课后,我问:“谁能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这一设计,不仅复习了圆柱的知识,而且为后面的“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起到了一个极好地铺垫作用。在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说“每组的学生拿起桌上的圆锥,感觉一下和圆柱有哪些不同?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1. 圆锥有几个面?2. 底面是什么形状的?3. 侧面是什么面?4. 圆锥的尖顶叫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生很快说出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学习圆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在思维卡壳时启发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不能做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学生对“圆锥的高”的认识,显得有些茫然,有的同学把圆锥的“母线”当成了圆锥的高,有的虽然指出了圆锥的高就是“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可总让人感到明心不明口。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加形象、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学生可以说是茅塞顿开,全面认识了“圆锥的高”及“圆锥高的条数只有一条”。

四、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互助,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人课外都制作了圆锥,每个人都备有直尺和三角板。教学“测量圆锥的高”时,我让同学们先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有的水平的端着直尺,有的竖直的扶着三角板或直尺,有的在读数,有的在记录,不一会儿就测出了圆锥的高,并总结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然后让小组代表展示“测量圆锥的高”方法,边说边做,其他同学是边看边评。这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学生不仅归纳总结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方法:1.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 用一个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 竖直地量出直尺和三角板或直尺间的距离;而且还提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三角板直尺圆锥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一副三角板的魔法
学包圆锥粽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圆规和直尺
直尺计算器
三角板的作用
剪裁三角板